不过,很快,他就发现好像有些不对劲,似乎这三人的名字有些熟悉啊。
“茅元仪陈明遇冯厚敦”张璟一一对着三人,不确定的试探问道。
对面三人相互对视一眼,他们虽然不明白张璟的意思,看张璟意思似乎认识他们,但还是点头承认回应。
一下子,张璟仿佛确认了某件事情。
他们不会真是那三人吧
要真是的,老子可真的是要发了
茅元仪
陈明遇
冯厚敦
竟然是他们三人
这三人,可都是后世螨清痛恨之人,甚至三人都被螨清恨不得从史书中彻底一一抹去的人。
而他们三人,张璟后世也是一直记得的,籍贯也都对得上,心里面,张璟已经确认他们就是那三人了。
前者一本武备志,后者二人更是流传后世,汉人骄傲的抗清三公之二。
每一个,都是令螨清忌惮的人
当然,说起来陈明遇、冯厚敦二人,可比茅元仪出名多了,毕竟江阴八十一日,无论何时,都是汉人不能忘记的伤痕
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这半句诗,张璟每次读来,心中都无尽仇恨,以孤城坚守八十一日,虽然最终还是城破兵败,但也让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这三人的名字,永远留在汉人的心中,成为民族脊梁。
犹记得,为了抵制螨清欲毁我华夏衣冠,奴我种族的剃发令,江阴全城百姓抱着汉族存亡之念,随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不惧螨清刀兵威胁,坚决抵抗螨清。
前后八十一日,城破全城殉国,仅有遗民五十三口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前后无一人投降,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江阴遗民仅五十三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
而螨清围城的二十四万余人,却为此连续折损三个王爷,大将十八名,兵卒七万五千余人,由不得螨清不记恨。
要不是后来螨清无法抹去三人在江阴的影响力,江阴士绅百姓不当清朝的官,不应清朝的举,若非有刀兵胁迫,恐怕连赋税都不交,让得螨清无可奈何,否则这段历史,恐怕又要在史书中,为人销毁篡改了吧
看着站在茅元仪身后的二个青年,只见二人仪表堂堂,眉宇之间,也是不时透露着一股英气,一看便是正直之人。
张璟不由感叹,也正是有这种人物,才会在那种局势下,不学大部分文人败类,一点儿血气都没有,投降异族,能扔掉失败的笔杆子,拿上刀剑,和侵我江山的异族反抗。
122、内心引起强烈不适
求订阅,求月票
真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在京师,遇到未来的抗清三公里的二人,这实在是令张璟非常意外。
当然了,这虽然意外,但也算合情合理,毕竟陈明遇和冯厚敦都是浙江人,而他张璟也是无巧不巧的搭上了方从哲这根线了。
想到这里,张璟也是不由感叹方从哲果然是能被精明的万历帝选出来党首辅的人物,从他给自己举荐人才,就能看出方从哲老辣的眼光了。
他敢肯定方从哲一定不是穿越者,不会知道真是历史上,那八十一日里,江阴城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但方从哲能举荐陈明遇、冯厚敦二人,一定是方从哲真得从新看看出什么来,所以才会举荐的,记得萨尔浒战败后,当时方从哲主政,也是他最开始通过会推,点了熊廷弼,让他去经略辽东。
或许这里面有熊廷弼所在楚党和方从哲所在浙党是盟友的关系,但若是方从哲当时没能看出熊廷弼的能力,又怎么只会举荐他呢
恐怕有个比熊廷弼更好的人选,只要是浙出身党,恐怕方从哲就不会只派熊廷弼去经略辽东了。
当然了,如今的陈明遇、冯厚敦,还不是后世那两个面对螨清围城病丁,丝毫不怕,率领江阴百姓,殊死搏斗,并且齐齐殉国的抗清三公。
现在的他们,也都只是结束国子监了国子监学业,仕途无望,还没有找到门路,只能托了方从哲的乡党关系,来张璟府邸碰碰运气。
可惜,今日见了这二人,却没见到那位被俘后坚决不向螨清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终英勇就义的江阴典史阎应元,张璟心里对此深有遗憾。
记忆里,好像阎应元就是京师通州人,按照陈明遇和冯厚敦的年龄推算,恐怕阎应元应该也是考取功名未果,正在家里继续苦读书,准备继续考个进士,等到他感到无望,才出来从吏做起,进入仕途吧。
也不知,什么时候有机会能见到,若是可能,到时候要不要把他拉进队伍,和陈明遇、冯厚敦一起,组成一个“灭建奴铁三角”,让他们继续杀胡呢
这样仅仅是想想,张璟就觉得有趣极了兴奋极了
当然,陈明遇、冯厚敦二人对张璟来说,现阶段,其实还不如一个茅元仪。
原因的话,也很简单,如果说陈、冯二人是日后军政方面对张璟来说十分得力的人物,但他们毕竟年轻,还没真正成长起来,可茅元仪却是现在张璟急缺的军事理论人才,并且已经有所磨砺。
记忆里,这家伙可是曾经担任过杨镐的幕僚,也正是有这段经历,随杨镐征战萨尔浒,才让他创造了那本影响深远的武备志。
那时,萨尔浒战败,茅元仪焦急忧愤,发奋著书立说,刻苦钻研历代兵法理论,并将多年搜集的战具、器械资料,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辑成一本武备志,并且因此成名。
换而言之,茅元仪可是个军事理论专家,也不知道,他此时有没有把武备志这书写完。
要是现在茅元仪已经写完,那可就真是太好了,张璟觉得自己把后世的一些军事思想给他,以这家伙在军事理论上的天赋,一定可以根据这个时代的特色,创造革新出一部切合实际的军事战法。
到时候,如果能把那部加强版武备志呈送给朱由校,那么恐怕茅元仪和他想不得到朱由校重视都难了,而且大明军队的武器战法也必将会有一套系统性的革新理论基础。
至于原版的武备志到底如何,想想看螨清将这本兵书明确列为禁书,直到清末面对列强军事上的压力,为了提高武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