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0(1 / 2)

d放开书禁,就可想而知这本茅元仪的杰作,有多大的成就。

当然,彼时螨清军事早已积重难返,落后列强太多,而茅元仪又受于时代局限性,所作兵书都是根据前人理论基础,还有他参加辽事以来的战争经历写的,大部分的东西已经不适合未来热兵器的时代。

不过,那也是未来,现在的话,武备志这书,可是的的确确适合大明,张璟前世闲暇时候,也曾看过这书,不过毕竟那时候这书已经属于杂书,他也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了下。

虽然如此,但张璟仍记得初次看这书时,对这本兵书里阐述的军事理论的震惊。

记得真是历史上,后来的茅元仪被孙承宗看重,提的建议也帮助明军打赢过建奴,如此也验证了,这本武备志的实力,确实并非浪得虚名,也无怪螨清明确将其列为禁书。

即使后来开了书禁,也对里面的不少内容进行篡改,要不是日本人保存了明代版本的武备志,恐怕想要见到

为了和这三人套近乎,给他们一个好的初次印象,张璟也没和他们聊其他东西,主要就是拉拉家常而已,顺便旁敲侧击自然他们的其他故事,这一番询问,

看着面前的三名大才,张璟就觉得自己走了狗屎运,心里面也在庆幸,幸好是交好了眼光不错的方从哲,他给自己推荐的无疑都是可以成为大明精英的人才。

不然,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张璟才能认识这三人,毕竟身份悬殊,能见到都是运气,而很明显,张璟这一世的运气,确实有些好到爆

然而,话说回来,这三人都来做他的幕僚,张璟怎么看都觉得这配置有些过分奢侈了。

也不知道日后让那些身边幕僚不给力的人,在见到他这些幕僚后,内心里,会不会引起强烈不适。

而且为了表明对这三人的尊重,张璟也是直接大喜道:“我才去工部上任一天,军器局的事情就把我忙的是焦头烂额,今日得见三位大才,日后三位辅助于我,那以后工部的事情肯定是事半功倍了。”

三人闻言,都觉得张璟说得过重,连连谦虚。

他们这般的实际求是,令张璟觉得,果然爱在朝堂里靠嘴炮扯皮,到了亡国时候做带路党的,和这些为了大明抛头颅洒热血的做实事的人相比,确实不同。

123、完全想岔了

求订阅,求月票

事实上,茅元仪、陈明遇、冯厚敦三人,其实早就接到方从哲的手书,一番思量后,这才各怀目的的考虑投奔张璟。

两天前,他们就已经汇合,去方从哲府邸,拜访了方从哲,并从他那里听了一些建议,最终领了方从哲的名刺,决定投奔张璟。

毕竟,浙党失势,他们这些小人物,和东林党认识的人又不多,又是名正言顺的浙党,想要呆在京师,找到其他门路,那可真是太难了。

当然,他们之所以今天才过来持方从哲名刺,登门拜访张璟,也是因为知道昨天张璟第一天上任,害怕来得时间不对,这才赶在今天拜访。

不过,就是今天,他们也选了午后赶来,为的就是不落空,毕竟即使张璟中午不回府邸,他们也能等到晚上不是

除非,真碰到意外,张璟晚上被人约了饭局,那就只能怪他们自己倒霉了。

大堂里,张璟遇到了三个对他而言的大人物,自然不会放过他们。

请三人坐下后,忙又命春兰等四个婢女端来茶水糕点,就在大堂里和他们讨论一些必要的问题。

毕竟是日后肯定要当做心腹重用的几个人,不好好考察一下,心里对他们有个大致的认识,否则如何能够知道以后怎么用他们呢

“诸位此番前来应知,陛下委任我为工部员外郎,主持新式火器研发一事。如今,诸位前来相助我,不知道对于新式火器,有何独到见解”张璟提问道。

三人闻言,皆是面色一整,他们知道这是张璟在考究他们了。

刚才的见面里,他们对于张璟的第一印象,还算不错,又想到方从哲告诉他们张璟能有路子给他们做官的机会,信任方从哲这位乡党领袖的他们,并不认为方从哲在骗他们,所以都十分想在张璟面前表现,好让张璟选择留下他们。

君择臣,臣择君,他们选择过了,没有立即告辞,就已经表明了他们的态度。

这下子,自然该是张璟选择了,虽然张璟刚才见面时,说个不少他们的好话,但他们不知道张璟有穿越这个外挂,只以为那是张璟的客套话,而现在张璟提问,这就是在考问他们,想要看看他们的真实水平了。

不过,他们想在张璟面前好好表现,但是张璟这问题,对他们而言,实在有些专业性太强了,引得他们思索了好一会儿,皱眉不已,想答好,却又不敢回答。

见这样子,张璟心里都嘀咕了,不会是自己搞错人了吧

这三人只是同名同姓同籍贯而已,并不是自己心里的那三人,或许陈明遇、冯厚敦现下还是个小屁孩也不一定,他们只是家境不好,根本不是读书人,就做了吏吧

不过,陈、冯二人能这么解释,那这同名同姓的茅元仪,又作何解释呢

看茅元仪那一身穿着儒服透露出来儒雅气息里,不自然的散发出的一股军旅之气,定然是上过战场的,怎么会连自己这简单问题都答不上来呢

难道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同名同姓同籍贯,还同样上过战场的茅元仪不成

心里面,张璟确实完全没有想到,他竟然会和对面三人完全想岔了,四个人想得完全是不同的意思。

张璟只是想着和天下英雄随意交谈而已,而茅元仪、陈明遇、冯厚敦三人却把这当成了一场考验,哪敢轻易交谈

终于,对面三人里,有了动静,坐在张璟左手边,三人身份地位最高的茅元仪,不再选择沉默了。

眼看陈明遇、冯厚敦有些畏畏缩缩不敢作答,茅元仪明白,毫无军事经验的他们,对于火器是根本没法回答的,所以这个担子只能落在他这个曾经随杨帅在辽东杀建奴鞑子的年长大哥身上了。

而他,年纪又比陈、冯二人大了几岁,这个时候于情于理,也该由他出面回答了。

“回禀国舅爷,我这二位贤弟,未历军事,于火器一道一知半解,恐怕一时之间,难以回答国舅爷所问。”只见,茅元仪起身向张璟解释道。

而后,茅元仪又接着说道:“在下曾有幸随罪罪臣兵部右侍郎杨镐,于辽东讨伐建奴,于火器一道,倒是有几分了解,不如国舅爷所问,就交由在下回答吧”

言语之中,茅元仪提到杨镐时,言语不自觉的有所迟疑,显然有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