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3(2 / 2)

龙且准备尝试。

“真的”

刘邦狐疑的看着项羽,但还是谨慎的尝试一点。

“嗯”

“味道真好”

不仅是他们,在场的师生们,尝试过面条的,大部分都赞不绝口。

“没想到难吃的麦饭,磨成粉做成馒头,面饼,会如此香”

“真香”

效果出奇的好。

这一顿,大部分人吃得很饱。

“舒坦”

刘季满足的舔了舔嘴角,拿起大秦报看了起来。

没一会儿,便惊讶道:“始皇帝陛下,要设靖边祠,以祭奠那些为华夏抵御匈奴,戎狄,胡人等外夷的英雄人物齐人管仲,秦人由余,司马错,燕将秦开,赵将李牧等五人将为列靖边祠,受后人祭拜。

真是不可思议李牧也在列”

在刘季看来,秦与赵,绝不是一路人,但若对面有一个东胡人,或者匈奴人,相比之下,秦人虽然贪鄙凶恶,却好歹也扎髻,穿深衣,吃五谷,可以交谈商量。而胡人,则与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还同代北赵人世代有杀戮劫掠之仇

“靖边祠”

项羽皱眉,问:“秦始皇,何为”

“收买人心”

龙且也疑惑。

刘邦摸着小胡子,琢磨半响,指着大秦报,道:“你们看,报纸上还有始皇帝陛下的话。

始皇帝陛下,曰:朕要尽收河套之地,驱逐胡戎,让北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百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朕,誓灭匈奴,扬我华夏之威”

顿了顿,刘季叹道:“始皇帝陛下,这是要真的要向西用兵了”

说着,看着项羽和龙且,问道:“你二人,还没考虑好是否应招参军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说定你们也能成为李牧那样的华夏之英雄,名垂千古”

华夏之英雄,名垂千古

并不是为秦始皇卖命

项羽和龙且,心动了。

复国无望去征战外夷,成为华夏之英雄,倒是很吸引人

2

第245章:朱元璋的变化与野望

明太祖朱元璋世界,公元1378年。

京城。

自从朱元璋进入历史聊天群后就开始改变历史,迁都到京城已经有一年多。

尽管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使得这两三年丰收不断,但大明四周依然敌人环顾四周。

北面有元朝的势力,有卷土重来之心。

西面有西蕃蠢蠢欲动,尤其是今年动作频频,似要作乱。

西南面,尤其是云南,还有一部分元朝残余势力盘踞。

在东南沿海,倭寇时常侵犯,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强。

国内,生活越加富裕,许多武官员开始享受,起来,地主豪绅们开始兼并土地

诸如此类的问题和危机,明太祖朱元璋都了然于胸,只是等待时机来解决。

如今,时机来了。

迁都京城,已经近两年,局势稳定下来。

废除宰相制,施行内阁部制,加上了央集权。

该处理的一些武官员已经解决,比如以胡惟庸为首的一些人。加上严惩贪官,使得吏治一清。

军事方面,完成卫所军户制,军心稳定。将领领兵而不调兵,兵权在握。

这两年,大力推广玉米,红薯,土豆的种植,迎来连续丰收,国库充足。

西蕃,元朝残余势力蠢蠢运动,正式征讨的时机。

大明武百官说了出来。

此话,当时就让武百官知道了朱元璋的硬气和霸气,敬佩之心更胜。

只不过,这两年武百官的贪官们被朱元璋杀的人头滚滚,原本的敬畏,更多的成了恐惧。

圣意难测,伴君如伴虎啊

朱元璋还在慷慨激昂的说着“前元虽逃往漠北,但依然不死心,时常偷袭,卷土重来之心不死。

在西,一些蕃国贪得无厌,朕的仁慈,被他们当成了软弱可期,竟然生出反叛之心

云南,还有一股前元的残余势力盘踞,时刻准备着南北合击的时机。

东南沿岸,倭寇侵犯不止

他们当朕可欺,大明可欺要是还不给予雷霆一击,恐怕他们真的认为大明软弱”

说着,朱元璋突然站起身,郑地有声道“今,朕便要用大明的兵锋,让来犯之敌,付出惨痛的代价”

内阁首辅刘伯温还没出声,次辅李善长便先出班,行礼道

“陛下圣明”

“如今在陛下的治理下,大明四海升平,民富国强,是时机让来犯之敌,体会到大明的强大,让他们知道大明和陛下的威严是圣神不可侵犯的”

作为内阁大臣兼兵部尚的徐达,赞同出兵,道

“陛下,如今国库充盈,兵强马壮,火器尽备,将士们早已备足劲儿,征战沙场,保家卫国”

兵部的兵器,尤其是火器已经将兵器库堆满。

而且,徐达也想领兵出战,于是请战道“陛下,臣请战,为陛下斩杀来犯之敌,扬我大明威严。”

“哈哈徐达,勇气可嘉。”

朱元璋对李善长和徐达的话很满意,笑道“不过,战事将起,兵部至关重要,没有你在,朕不放心。何况,以后还有机会。”

徐达有些失望,但只能遵命。

“伯温,朕已决心出兵。但四方之敌,不易同时出击。先征伐何处,你有何计策”朱元璋看向刘伯温说道。

当初为了救刘伯温,朱元璋可是付出了一颗三年万寿果,否则刘伯温已经被胡惟庸给毒死了。

救下刘伯温,至少能让其延寿三年,至于最终能活多久,就不知道了。

知道了历史,朱元璋有用了一颗三年万寿果,就更加希望能充分把刘伯温的能力发挥出来。

这两年多时间,刘伯温在内阁首辅这个位置上,尽心尽责,没有让朱元璋失望。

倒是李善长经常说刘伯温的坏话,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