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顿了一下,大明王王宇继续道:“现在,无论是北面战事,还是南面战事,我军都占优势。不过,面对最后的两个强敌,还是按照之前军机处的决策和战略,先击败张献忠,再对付清军。”
说完,看向户部左侍郎耿元,大明王王宇说道:“耿元,说说户部对于清丈田地以及推广玉米,红薯,土豆种植的情况。”
作为户部左侍郎,户部的第二把手,耿元第一次参与内阁议事,虽然只是暂时,也许是最后一次,但心里一直都很激动。
“禀报大明王。”
户部左侍郎耿元面前的桌面上放着许多资料,他拿了几个资料,开始讲述道:
“到目前为止,京师,山东,陕茜,山茜,河楠等五个地方的土地已经全部清丈完成。
无主之地先收归户部管理,然后根据各地的情况,分配给没有土地的百姓。
户部做了详细的记载,大明王随时可以查阅。”
从张居正变法开始清丈田地,所以户部对此有经验。
“若是有疑问,本王会查阅的。”
大明王王宇说道:“本王还有一个要求,把这些清丈要的田地,以户为准,把各地拥有最多和最少田地的前五百人家都详细罗列出来,本王要看看,这天下的田地都在那类人手里,又是那一类人土地最少。
此事,户部秘密进行,若是泄露,本王拿你问罪”
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即使是战乱,也是对平民影响最大。
大明王要做什么
户部左侍郎耿元心里忐忑,应道:“臣,领命。”
大明王王宇只是想更详细的了解土地的分配情况,不会傻到现在就拿地主们开刀,或许以后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第142章:议事
户部左侍郎耿元继续说道:
“玉米,红薯,土豆的推广种植,遇到了些问题。”
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看了看大明王王宇,见对方没说话,就继续说:
“在以往,百姓都习惯种粟栗,稻谷,小麦等主粮,玉米,红薯,土豆是粗粮,只是辅助,耕种的不多这种习惯,要改变会有不少麻烦。”
“再有就是,因为战乱,普通老百姓为了吃饱饭,他们倒是愿意种产量更高的玉米,红薯,土豆。但是,那些拥有足够多田地的人,他们原来种玉米,红薯,土豆等,是作为粗粮,用来喂牲畜的,所以根本不愿意大量种植玉米,红薯,土豆。”
“还有因为时间紧,不能错过春耕,战乱后个地方官吏减员很多,要落实推广任务,人手有些紧缺”
说了一堆问题,户部左侍郎耿元心里没底气,最后说些好的:“目前,京师,山东两地,除了那些有足够田地的人户有意敷衍外,其他普通百姓很配合,两地推广比较顺利”
玉米,红薯,土豆,都是粗粮,有粟米和稻米吃,谁愿意天天吃粗粮
而且,粗粮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
所以,士绅地主等拥有足够土地的人,肯定不愿意多种粗粮。有的甚至表面应付,暗地里捣乱。
他们甚至有些人希望自己天天有好粮食吃,不希望平民百姓吃好,甚至还期待着灾荒之年,通过高价卖粮食发大财。
这种现实,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大明王王宇也很无奈,不过也有其他应对方法,说道:“看来,推广玉米,红薯,土豆,指望不上那些地主了,只能依靠普通百姓”
“这样,户部指定出奖励措施。对于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的人户,每一亩地,减免一定的赋税,种得越多,免税越多。
产量达到一定标准,可以进行嘉奖。若果有担心种出太多无法吃完的,朝廷可以承诺,以公平的价钱进行收购。要让他们看到,种的玉米,红薯,土豆越多,获得的好处越多。”
总之,就是奖励耕种,增加积极性。
至于那些士绅地主等人,不强求。
先把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积极性提起来,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天下便可安定。
“至于人手紧缺问题”
大明王王宇扶额,头疼。
任命官吏,若是马虎,后患无穷所以选拔官吏,要谨慎,更需要时间,不可能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就把各地所却的人全部填补上。
“前南明朝廷有许多才能,大明王宽厚待他们,想必会有不少人愿意为华夏帝国效力。”
吏部尚张良说道:“吏部会尽快完成对他们的考核,然后安排就职,填补各地空缺。
此外,臣建议,户部可以效仿工部。”
效仿工部
众人看向工部尚曾辉。
曾辉纳闷,问:“张大人,工部与户部有很大不同,如何效仿”
大明王王宇倒是明白过来了,说道:“张良,你的意思是让户部也效仿工部的临时工制度”
工部之前不是很缺人手吗
后来大明王王宇想出了“临时工”这个方法,就是工部在各地做事,缺人手时,可以临时雇佣人,完事后就解除关系。
原来,凡是在工部做事的都有官职。没有“工人”一说,工人就是那些服劳役的人。
现在,各地要许多人去修缮水利。
不是农忙时,还可以以工代赈招到人手。而农忙时,就没什么人了。
如此,就要专门雇佣人手,而且需要很多,但工部根本没有那么多官职安排。
所以,大明王王宇就建议采用“临时工”的方法。
“原来是临时工”
工部尚曾辉恍然道:“临时工,是当初大明王做出的英明决定。是很好的方法,通过临时工,为工部解决了临时需要大量人手的问题。
事情完成后,临时工就会离去,不会造成负担,反而能节省不少开支。”
随后,工部尚曾辉详细的为众人讲述了一下“临时工”,以及工部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此法,甚好”
户部左侍郎耿元赞叹道。
户部安排清丈田地,推广玉米,红薯,土豆,需要的人手,其大部分也是劳力需求,采用临时工的方式,合适。
只要工酬好,害怕招不到人
大明王王宇点头道:“对于临时工,一定要记住,要以面的方式,形成一种临时工合同,在其约定酬劳,时间,所做事情的内容等等。”
这个时代还没有“劳动合同”的概念,大明王王宇想借此尝试一下。
临时工,临时工合同或者是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