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翰林院是什么地方,一步犯错就可能身败名裂,很可能诛连家人
因此,你们到了翰林院,言行举止,千万,千万,要小心谨慎,多看,少说,小心祸从口出”
冯炳滔滔不绝的说着,这些话,这些天他已经说了很多次了。
今日,也是名列三甲之人,正式进入翰林院的重要日子。
此次,科举后名列三甲的进士进入翰林院与以前的朝代都不通。
就以明朝为列,首先,三甲过后还有一个殿试,最终确定状元,榜眼,探花的人选。
可是,这次没有殿试,直接通过试卷来定的。
另外,名列三甲之人,在进入翰林院前,是要通过一个朝试的,也就是还要参加一次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翰林院,会被赐予“庶吉士”。
在明朝,不是所有名列三甲之人都能进入翰林院的。
进入翰林院,就意味着仕途更加好,能更快获得不错的官职。
而没有进入翰林院的人,自然待遇很差。有的人虽然名列三甲,但是没有进入翰林院,等了十几二十年甚至更久才被任命的人也有。
可见,在明朝,能进入翰林院,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然而,这次,在华夏帝国,名列三甲的一百十人,全部都可以进入翰林院,没有什么朝试
尽管如此,这次名列三甲之人进入翰林院,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这不,大明王王宇,部尚:吏部尚张良,户部尚诸葛亮,吏部尚陈确,刑部尚于学珍,兵部尚温钟瑞,工部尚曾辉等人,还有汤若望等大臣,都来到了翰林院。
刑部尚于学珍站在工部尚曾辉身旁,小声说道:“不经过朝试,所有名列三甲之人全部进入翰林院,真的合适吗”
想起曾经进入翰林院的心酸历程,刑部尚于学珍感慨良多。
然而这位华夏帝国的真正掌控者大明王王宇,行事太过异常,这次科举已经被他搞得面目全非。
许多官员心里是有不同意见的,只是大明王王宇一再坚持,加上吏部尚张良和户部尚诸葛亮等人的支持,有意见也只能“保留”。
对于,张良和诸葛亮的名字,已经在华夏帝国官场,尤其是在京城官场,已经习以为常。
除了知道内勤的,其他人根本不会想到张良和诸葛亮是历史上的人,跨越历史,跨越世界来到华夏帝国这个世界的。
“拭目以待吧。”
工部尚曾辉苦笑,对此他还能说什么。
既然成为了华夏帝国和大明王王宇的朝臣,自然不能违背大明王王宇的意思。
第124章:翰林院二
在明朝,还没有内阁之前,翰林院是兼有内阁之职的,有内阁大学士。
到后来,内阁大学士被单独分列出去,翰林院就成了“国史院”,也就是负责国史的机构,里面的官职也都是史官。
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撰史,起草诏,为皇室成员侍,担任科举考官等。
翰林院设有:翰林编撰,翰林编修,翰林检讨,翰林庶吉士四大官职,官位品阶不高,五品到品不等。
虽然因为内阁的原因,翰林院被削弱了不少。但是,其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在明朝,部部官担任着,有“出自翰林”的默认必要条件。
不是出自翰林,几乎就不能担任部尚,侍郎等官职。
至于内阁大臣,则是出自内阁大学士,而内阁大学士,几乎都是出自翰林
如今华夏帝国接受大明遗留下来的翰林院,因为战乱,里面剩下的人已经不多。
这也是大明王王宇把这次科举三甲之人全部允许进入翰林院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准备开始对翰林院进行整改。
翰林院,作为朝廷人才的“储才基地”,地位十分重要
不过,只是懂得历史,懂得如何编写历史,在大明王王宇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今日,大明王王宇带着张良,诸葛亮,陈确,于学珍,温钟瑞,汤若望等大臣们来到翰林院,就是对翰林院的重视
将华夏帝国第一次科举名列三甲的一百十人,以及原来在翰林院的人都召集在一起,接收大明王王宇的召见。
翰林院的所在地方的最大广场上,近两百人齐齐站在一起,大明王王宇带着大臣们前来。
首先是大明王王宇的一番励志讲话,在场的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见到大明王王宇的真人。
大明王王宇的一头短发,格外醒目,令众人诧异:他就是大明王
最后,此次华夏帝国科举第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分别被任命为:翰林编撰,翰林编修,翰林检讨。
结束了翰林院之行,大明王王宇和众大臣纷纷离开。
新进入翰林院的一百十人,当然是留在翰林院,先熟悉一番,然后接受翰林院安排的“培训”。
正午休息时,许多人在给一甲的状元周鉴,榜眼毕hongzhi,探花宋钰瑛等人祝贺。
“恭喜周兄,成为翰林编撰”
“恭喜毕兄,成为翰林编修”
当然能真心祝贺探花宋钰瑛的男子很少,他们绝大部分心里依然接受不了女子与他们一样成为了进士。
更何况,宋钰瑛还是探花,令许多人感到羞愤。
作为进入翰林院的进士,他们也算是开始工作,相当于刚刚被朝廷录用,现在要进行正式分配官职前的学习和锻炼。
午饭,可以在翰林院吃。家近的可以回家吃,总之午有一个时辰的休息时间,可以自行安排。
今日,众进士是第一次进入翰林院,他们绝大部分都选择了在翰林院用膳。
宋钰瑛,冯萱萱,任彩依,谭敏,徐秀五人聚在一起,一边用膳一边闲聊着。
“真是没想,我们身为女子,还有成为进士,进入翰林院的一天”
冯萱萱看着其他四人,一脸兴奋的说着:“更没有想到,今日还见到大明王”
突然停顿下来,然后看了看周围,在确定没有其他人的时候,冯萱萱压低声音继续说道:“不过,大明王为何没有什么头发啊,难道是患病了”
大明王王宇的一头短发,给她留下了大大的问号,同时也十分好奇。
说着,盯着探花宋钰瑛问道:“我们的探花,你是否知道其缘由”
任彩依,徐秀,谭敏三人闻声,也看向宋钰瑛。
“我不知道。”
宋钰瑛外表出众,而且温尔雅,知达礼,妥妥的淑女形象:“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大明王也许大明王只是把头发剪短了,并不是得了病。”
她曾经听爷爷宋应星说过,东海上有红夷人,他们来自遥远的西方,他们就是短头发。
所以,在宋钰瑛看来,大明王王宇很特别,所做的事情也十分特别,科举允许女子参加,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明王王宇一头短发,也许是和那些西方人一样,只是剪短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大明王自己把头发剪短,那岂不是不孝”谭敏一愣。
谭敏是个有气质的女子,骨子里要强,自信。
“是啊他为什么要把头发剪了”徐秀也疑惑,小声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