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卫合作一事,两人看得也挺开,矫枉必须过正,严刑峻法是需要爪牙来保障的,而厂卫,自然就是最得心应手的爪牙。
只要能于国有利,同什么人合作是无妨的。
真实历史上的王越其实也是秉承此等想法的,要不然不会在成化年间,同新建的西厂第一任厂督汪直打得火热,也正是有了汪直的支持,王越才得以顺利收复河套。
不过其后也受汪直所累,被成化帝罢过官。
如今历史俨然在周秦川的扇动下有了变动,王越却又同第一任西厂厂督马庆有了交集,冥冥中似乎也有天意,让王越与西厂纠葛不清。
当晚,苏幼蓉使出浑身本事,弄了一大桌好菜,尤其是应天府的四大名菜,松鼠鱼、蛋烧卖、美人肝、凤尾虾,吃得众人口滑不已。
门达适逢其会,感叹不虚此行,至于卢忠和马庆,两人忙得脚不沾地,数日来连人影都见不到。
秦博买了坛好酒,边吃边喝间,兴致高涨,说话的遮拦也越来越少了。
“赵兄王兄,你二人满腹经纶,王兄更有一身好武艺,端是难得,可惜为奸人所阻,实在可叹可惜。”
喝着喝着,秦博将酒碗一顿,大发感慨:
“可惜我身为外蕃,即便此次立下大功,也不便为你说项,马公公虽则位高权重,亦不便替你出头,唉,可惜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不信他徐某人能一直这么把持言官,我等得起。”王越大着舌头地说道:
“对了,秦兄,听说关西大乱,亦力把里蠢蠢欲动,陛下恐怕有意让你等西去,充实西疆实力,不知你怎么看”
“怎么看若朝廷有命,岂能不遵,我等自当为陛下效命,为朝廷平乱,为国家开疆。”
秦博边说话,边同周秦川交换了个眼神。
在金刀案被平定之后,当今天子恢复上朝的那天,特木尔之前遣出京师的数十个手下,就以哈密卫信使的身份入了京。
这批人随即通过会同馆和锦衣卫,向朝廷上报了亦力把里大举进攻哈密的消息,并言其余六卫忙于内斗,无暇西顾,哈密卫独木难支,已是岌岌可危。
尽管金刀一案尚未了结,但此事还是在朝堂上再次引发了震动。
一旦哈密城破,整个关西无险可守,亦力把里可长驱直入,嘉峪关以西将尽丧敌手。
但若调遣大军西征,却又路途漫长,耗时耗粮耗力不说,出了嘉峪关后,地形复杂,戈壁沙漠星罗棋布,还未见到敌人,就要减员不少,实在不划算。
等到了哈密,还能有多少可战之兵,谁都说不清。
如此劳师远征,却全无必胜之机,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实在需要好好斟酌一番。
但若置之不理,任由关西沦陷,煌煌大明脸面何存,且以嘉峪关独抗亦力把里,陕甘一带不但要应对草原侵袭,还受到来自关西的威胁,压力大增,大明西疆危如累卵。
进退维谷之际,南下归义的秦博这只人马,就进入了大明的眼中。
如今曹吉祥托庇于孙太后,将秦博人马打散的声音瞬间小了许多。
想到秦博想要独立成营,划地游牧的意愿,局势混乱,严重受到威胁的关西一带,自然成了安置这只人马的首选。
塞北不是不可以考虑,但眼下草原由东到西,势力已然一分为三,对北疆威胁大减。
再将秦博人马安置于此,与边军守望互助,共御蒙敌,不论在河套,抑或辽东,都显得有些多余。
关西则不同,以其当下混乱加受胁的情势,正合适让其前去搅局。
秦博人马虽然不多,但实际上关西七卫也好不到哪儿去。
最强的哈密卫,可战之兵不超两万,守卫哈密城,监视西边的亦力把里,至少需要万余人马,能自由使唤的兵马,也不过数千而已。
其余六卫与其说是卫所,不如说是部落,可战之兵也就在数千左右浮动,秦博的实力至少不是吊尾,不至于一到关西,就被人吞并。
关西局面若继续糜烂下去,一旦哈密城失陷,多一只人马,想来也能多抵挡亦力把里一会儿。
有了多出来的这点工夫,朝廷也多了一点腾挪余地。
秦博此人,不但愿意出面证实此次白莲逆乱一事,更以其所部出力捉拿逆匪,对大明看来是有忠心的,委其以平乱关西,抵抗亦力把里的皇命,关西七卫怎么都会有些忌惮,说不定能就此出现奇迹,让关西之乱大定。
数日来,有不少大臣上奏,给的都是这般建议,就等着天子表态了。
“好”王越把酒碗朝桌上一顿,大声赞道:
“秦兄真乃豪杰是也,以你的才能,扫平西域小丑,不在话下。”
一番话说完,兴致仍然不减,干脆起身,大声吟唱道: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周秦川与秦博再度交换了下眼色,然后由周秦川开口:
“听王大哥口气,是有投身军旅的志向咯”
“那是自然,热血男儿,功名当马上取。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教化万民一也,杀敌报国二也。
可恨如今遍地腐儒,只会夸夸其谈,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当真是丢了孔孟先圣的脸面。”
第270章长史
王越面色微红,略有酒意,一席话说得铿锵有力,听得赵子桐频频点头。
一旁的周秦川见了暗笑,二人居然还挺愤青,不愧为好基友。
“既如此,二位兄长,眼下机会就在眼前,不知可敢一展平生抱负”
周秦川的声音极具诱惑力,笑得像个狐狸。
自打确认了此王越就是彼王越,就是历史上那个牛人,周秦川岂会轻易放过。
正好王、赵二人也很对秦博胃口,有意招纳,两人一拍即合,就此定下了这般计谋。
“你”王越看看周秦川。
“你们”王越再看看秦博,哪会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二位先生大才,若朝廷真让我远赴西域,我麾下长史、纪善之职,虚位以待。”秦博笑眯眯地及时接上。
以秦博的身份,还有敬献印玺的功劳,定然是要被朝廷封王的,依旧制,朝廷还会委派汉人到这些外蕃王爷手下充任长史、纪善二职,既是教化协助,也有监视督促之意。
只是仁宣之后,明廷实力不断萎缩,这个旧制也就有名无实了。
像秦博的曾祖、祖父,还有其父也先都被明廷封过王,可哪里有什么长史、纪善,哈密卫同样如此,其首领一直世袭忠顺王,永乐年间还有汉人做着长史纪善,之后就再也没有这等事儿了。
不过朝廷虽然不会委派,但若这些外蕃王爷招揽汉人充任,并主动上报的话,定然不会拒绝,特别是秦博,这个面子朝廷还是要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