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江山争雄 > 分节阅读 421

分节阅读 421(1 / 2)

d,声音变小了一些:“都听陛下安排,妾身听从陛下的。”

一向大胆果敢的李秀宁,此时再无铁娘子的豪情,反而扭捏了一下。在这女人与心意男子私定自己婚事时,还是会羞涩、紧张,眼神偷偷瞥了罗昭云一眼后,再次低下头,不敢再看他了。

罗昭云与李秀宁相隔两步,几乎能够看到她低下头的雪白耳颈,还有眉梢的紧张,晕红的双赛,轻咬的唇角,这些少女怀春的表情,让他也心中一荡,泛起几分疼爱之情。

往事的恩怨已经过去了,在一起相处一年半,若是把李秀宁送出去嫁了他人,罗昭云嘴上不说,心下也会有些难舍和郁闷。此时于公于私,都应该接受李秀宁,这样才能安抚住残存李阀,也能怀柔那些投诚者。

“既然如此,那就留在皇宫,陪朕一直走下去吧。”

这句话也算一个承诺,罗昭云接受了李秀宁。

“当真”李秀宁蓦然抬头,眸光明亮,容貌清丽中带着几分欣喜。

罗昭云此时拉起了她的素手,话既说开,也不必理会什么男女授受不亲,毕竟以后就要嫁入皇宫做妃子了,索性也不客气。捏着柔软的玉手,罗昭云轻笑道:“朕可是一诺千金的,秀宁,你真心打算留下陪朕,此情此意,朕焉能不懂其实,朕也很开心,得一才女尔”

李秀宁郝然一笑,素手任对方握在手中,只觉得身心都踏实不少,从此有了另一半,可以让自己依靠,哪怕与众多妃子共同分享,但此男人,也绝对值得自己无悔付出。

“那秀宁就不用离开皇宫了。”李秀宁笑着说。

罗昭云道:“其实,这次打算给你安排一个差事的,也可以经常出入宫廷,等先曝光一下,过一阵子,朕再纳你正式入宫,册封嫔位。”

李秀宁点头应答下来,随后问了陛下有何差事,罗昭云解释了京城女校护卫和训练的事,听到有事可做,李秀宁当然欣喜起来,如果能够经常出宫做点事,的确比总闷在庭院内,要更充实一些,所以脸上笑靥如花,点头同意了。

第九百八十七章科举新制

晨阳初照,满空朝霞,整个长安城,一百零八坊门处都停留不少人,有商贩推车的,也有樵夫要出城耕作的,还有一些衙役要去部门当差勾当的,一些瓦子内也是待工着鼎沸,使得京城一大早就散发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一日,轮到三天一期的朝会,罗昭云与文武大臣聚集在勤政大殿上,议论文武朝政之事。

主要围绕的,无非是几点,完善当朝颁布的律令格式,彻底取代隋代的律法等,其次,郡州县制,是否该取消,以州县两级为主,但诸多州需要设置一道,建立道科提督,监督州县。还有税收问题,土地丈量问题一大堆。

罗昭云算是发现了,在朝堂上没必要让大家事事讨论,因为人多了,反而不好拟定成事,每个人都有想法,东一句,西一句,观点各异,而且有些官员有矛盾,尽管还没形成党争,但是如果跟自己有私怨的官员提出观点,那么他不论正确与否,肯定会反对,故意拆台。

所以朝堂之上,文武官员聚集在一起,要兼顾各方面利益,需要君王懂得平衡、掣肘的手段,绝非一言堂就能搞定的。

政治,从来都是交换与妥协。

付出一些东西,得到回报,赚取更大的利益,平衡各方的关系,共同把朝廷这个国家机器运转好。

罗昭云听着大臣们相互议论,各抒己见,心中在默默想着,以后重要决策,要着急三省六部主要负责官员,与政事堂的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共同决议,然后再拿到朝堂上走个参议过程,没有重大问题,就拍板执行了。

这时候,吏部尚书杜如晦,兼翰林院下资政殿学士,站出来拱手道:“启奏陛下,今年的春闱之后,众多应试通过的进士们,共四十五人,已经在吏部登记在册,学习新政一个月有余,可以补实缺位,或在京城任官,或发放州县担任地方官员,名册与职务已经在吏部拟定,请陛下过目。”

罗昭云微微点头,朝着宦官总管点了点头,名册被呈递上来。

他快速扫了一眼名册,这些中进士的生员们,有一半来自寒门,一半来自勋贵门阀,比例相差不大,虽然寒门士子在全国人数较多,但是由于这年头没有活字印刷术,纸张也昂贵,所以寒门的学子们在战乱中,可能连诸子书籍都凑不齐,更别说复习到位了。

门阀的贵族子弟,既有私塾教喻的传授,又大部分进入太学院进修,掌握时政,接触上层社会的许多观点,视野开阔,所以在考试中,还是能够占据许多优势。

官职补缺任用方面,也大多是寒门子弟外放地方,勋贵子弟留置京师,虽然符合目前你的形势,但是对于长久而言,不利于打压门阀势力,京城内的读书人、后起之秀,还是多与出身勋贵有关系,这不是罗昭云想要看到的。

“恩,从前十名里,留下三个外地的进士,留在京师,进入翰林院任编修,了解一下朝堂规矩和新颁政令,日后再做它用,其它无疑义。”罗昭云并不做大调整,因为这是大华第一次科举,不论是正规性,还是人数上,考试内容上,都没有达到他的满意,所以,没必要在这里面细扣了。

“臣明白。”杜如晦拱手施礼,退回了文官尚书班列。

罗昭云扫过大殿众官员后,目光看向礼部尚书温彦博,询问道:“温尚书,上次朕交待的科举新制,是否拟定出来了”

温彦博被皇帝点名了,立即站出来拱手道:“回陛下,基本拟定出来了,按照陛下出征前所交待的圣意,新的科举制度,打破前朝的惯例,扩大了招生比例,同时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在乡试之前,各县城的散户读书人、学府童生,举行一次摸底考试,也是基础考试,过线者称为秀才,有了进一步考试的资格。然后各县城、州城的秀才,聚集在郡下治所的郡城参加考试,便是乡试,定在每年八月份,也名秋闱,考过者为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