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是先派使者稳住建奴方为上策,如若分兵防守,围剿反贼恐因兵力不足而旷日持久,还请皇上三思。“
崇祯闻言,不由微微点了点头,貌似又信了杨嗣昌的鬼话。
徐光启却有点恼火了,就你个蠢材会相信建奴,与虎狼之辈和谈,亏你想的出来,别人怕一撸到底,他可不怕,他都七十多了,早就该回家养老了,要不是为了张斌的大计,要不是为了大明能迎来中兴的机会,他何必在这里苦苦坚持,有种,你们撸了我啊
他忍不住嘲讽道:“杨大人,你这是去通知建奴前来入寇吧他们会听你的不来入寇吗,京城附近都没有人驻守了,老百姓任他们欺凌,粮食钱财随他劫掠,他们为什么不来上次你派熊文灿去围剿反贼的时候也派使者去通知建奴了吧,所以,他们才会来的这么及时”
这话说的,简直让人无地自容啊,杨嗣昌脸皮再厚也隐隐透出了红光,他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憋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
崇祯见状,连忙解围道:“嗯,两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不过,建奴背信弃义之举不能不防,朕感觉还是该留下点人马在京城附近驻守。”
徐光启貌似发现自己口气有点不对,令得这杨大人下不了台了,他“慌忙”顺势吹捧道:“皇上英明,微臣也觉得杨大人说的有道理,为了不影响杨大人的剿贼大计,这人马不能留下太多,但是,建奴凶猛,又不是一般人能顶的,所以,微臣以为,宜留下部分精锐镇守各处险要,其余大部分人马还是随杨大人去围剿反贼。“
这话简直与自己陷害卢象升和戚元功那会儿说的话如出一辙啊,杨嗣昌心里咯噔一下,他已经知道徐光启要说什么了,这怎么行,他还想趁此次围剿反贼之机弄死卢象升和戚元功呢。
这话怎么反驳呢
他正在那里急急的思索呢,崇祯却是欣慰的点头道:“嗯,有道理,有道理,子先,你说,留下那些精锐比较合适呢”
崇祯可不知道这两个家伙在暗斗,他还以为徐光启真是在为杨嗣昌考虑呢,所以,毫不犹豫的便点头应允了。
杨嗣昌闻言,脸色一变,心中暗道,完了
果然,徐光启紧接着便拱手道:“微臣建议,留河南巡抚卢象升率一万天雄军驻守宣府镇,总兵戚元功率一万戚家军驻守大同镇,总兵马祥麟率三万川军驻守蓟州镇,有这三支精锐镇守,建奴想称京畿兵力空虚入寇是不可能的,而这三支精锐加起来才五万人,对杨大人的剿贼大计影响应该不大。熊文灿那等奸佞小人都能率二十多万大军围歼反贼李自成部主力,相信二十余万人马对于智计百出的杨大人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了。”
从简单的数字来看,五万对二十一万,才抽调了不到两成的人马,影响的确不是很大,但是,二十六万朝廷大军中也就这三支精锐最能打了,其他二十一万人就是杂牌军,加起来都不是这五万人马的对手
崇祯貌似被简单的数字给蒙蔽了,竟然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嗯,那行,就这样吧,留下五万人马驻守,其他人马全部随文弱去围剿反贼。”
杨嗣昌闻言,好悬没一个血喷出来,徐光启,你个老不死的,我跟你有仇还是怎么了,你竟然建议皇上把所有精锐全部调走
但是,徐光启一句话就把他给捧的下不来了,他总不能说自己比熊文灿那个奸佞小人还不如吧。
再说了,崇祯都已经发话了,他也不好再反驳了,这可是早朝,文武百官都看着呢,如果自己当面反驳,让皇上收回成命,皇上心里肯定不爽,要是因此惹得皇上不高兴,不再宠信自己,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皇上的恩宠可比剿贼还重要,他连忙随着徐光启大赞了一通皇上英明,赞的崇祯是眉开眼笑,他自己心里却跟吃了只苍蝇般难受。
徐光启这么一搅和,五万精锐全部被调走了,杨嗣昌只能带着二十一万杂牌军出发了。
崇祯为了以示恩宠,竟然令人在南门外搭了个平台,亲自带着文武百官为杨嗣昌践行。
这种恩宠,真是没谁了,杨嗣昌都为此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崇祯也眼含泪水,依依不舍,搞的跟生离死别一般。
这些年出征前去剿贼的将帅多了去了,没见谁回不来的,有必要搞的跟生离死别一样吗
崇祯或许是真的不舍这个知己离开自己远赴西北,杨嗣昌或许真的是感激涕零,在场的只有张斌明白,这次,恐怕是真正的生离死别,因为历史上杨嗣昌离开京城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他直接被张献忠玩死在四川
这个时候,张献忠都还没出手呢,李自成就蹦出来了,他是前有猛虎后有饿狼,不死才怪。
张斌看着杨嗣昌慢慢远去的背影,不由在心中感叹:“再见了,杨阁部,一路走好”
杨嗣昌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认为,有二十余万大军在手,剿灭反贼李自成只是时间问题,至于张献忠会降而复判,他压根就没有考虑过。
从京城赶往陕西有两条路,一条是横跨山西,从绥德州进入榆林镇,一条是南下河南,从潼关进入西安府,这两条道各有优劣,具体选哪条还要看实际情况。
横跨山西的官道路途相对来说要短很多,但是山西境内山脉纵横,官道窄小崎岖,并不适合大军行进,如果是急着支援九边之一的榆林镇,倒可以考虑派小股精锐快速行进,直抵榆林。
河南的官道相对来说路途要远很多,不过官道宽敞平整,很适合大军推进。
杨嗣昌想也不想,便选择了南下河南,直抵潼关。
他这样走,要说起来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他低估了反贼的实力,更高估了自己手下杂牌军的实力。
李自成这会儿已经占领了潼关,正大肆招兵买马呢,他这次是发狠了,招兵压根就没个限度,能招多少就招多少,因为他被官兵给剿的来火了。
原来,他总是在考虑粮食问题,如果招人招的太多,没粮食给他们吃怎么办,这会儿他已经想通了,什么怎么办不怎么办,到处攻城略地疯狂劫掠呗,没有足够的人马,就顶不住官兵的围剿,如果被官兵剿灭了,就什么都没了,还考虑什么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可着劲疯狂招兵才是正理。
他这疯狂起来,着实可怕,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已经从原来的十多万人马扩充到了二十余万人马,数量已经和杨嗣昌所率的朝廷大军差不多了
当然,打仗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对比,李自成手下人马虽然和杨嗣昌手下人马差不多,但是战斗力却不能同日而语,虽然杨嗣昌手下大多是新召集起来的屯卫,也比李自成手下新召集起来的农民要强,二十余万朝廷大军压过来,李自成着实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