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张斌慢慢展开了棋局,与朝中的阉党余孽博弈起来。
这天内阁大学士徐光启突然跑到御书房求见,崇祯对这个老臣还是相当器重的,徐光启平时也不争权夺利,也不过分干预政事,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就是著书立说,他已经编著了农政全书和崇祯历书这两本足以流芳百世的宏篇巨著,崇祯也因此赚足了面子,这样的臣子他是最喜欢的,所以,听闻是徐光启求见,他毫不犹豫的放下了手头所有事情,立马将这位老臣招了进来。
一番君臣见礼之后,徐光启有些扭捏的道:“皇上,这个,微臣想求您帮个忙。”
这事就奇了,这位老臣可从来没跟自己提过什么要求,今天竟然来求自己帮忙,崇祯不由饶有兴致的问道:“噢,什么事,你说。”
徐光启尴尬的道:“皇上,是这样的,微臣有个同乡子弟,也就是辛未科探花陈子龙,他是原工部侍郎陈所闻之子,这个陈所闻跟微臣关系颇为不错,可惜英年早逝,他临终前托付微臣好好教导其子子龙,微臣惭愧,平时老在忙自己的事情,对子龙疏于教导,不过此子倒也勤勉,读书刻苦不说,还尽力帮微臣编修农政全书,农政全书之所以能编撰完成,此子功不可没。这会儿,这会儿。“
陈子龙这个人崇祯倒是有点印象,毕竟是他钦点的探花吗,此子丰神俊朗,文质彬彬一看就是个不错的人才,没想到他还帮徐光启编撰了农政全书,不错啊,好好培养一下,或许又能像徐光启一样,编两本宏篇巨著出来,为自己赚足面子。
崇祯见徐光启吞吞吐吐的,不由好奇道:“这陈子龙怎么了,出事了吗”
徐光启连忙摇头道:“没有没有,只是,他在翰林院研习了四年多了,这会儿还只是个编修,这个,这个。”
崇祯一听徐光启这口气就明白了,原来他是想让自己提拔一下故人之后,却又不好意思开口,对这么一个老臣的要求,他怎么会拒绝呢,就算陈子龙是个酒囊饭袋他也会提携提携,意思一下,更何况这个陈子龙本身就是个人才,他不由微笑道:“哦,原来是这事啊,这样一个人才,在翰林院窝了四年多还只是一个七品编修,的确有点埋没了,你找到什么合适的职位没,朕帮你知会薛国观一声。”
徐光启老脸一红,当着皇上的面要官这种事别说是他了,所有朝臣几乎都不会这么干,要按他的脾性,就算陈子龙是故人之后,还帮他编撰过农政全书,他也不会跑崇祯跟前来帮陈子龙要官,问题张斌求他帮忙啊,他只能硬着头皮来找皇上了。
这种事情真是难以启齿啊,还好,皇上闻弦歌而知雅意,一下就明白了,徐光启不由感动道:“多谢皇上恩典,微臣听闻詹事府右中允出缺,微臣厚颜无耻,求皇上帮个忙。”
这要换成是其他大臣敢跑过来当着他的面要官,崇祯怕会拍桌子把人吼出去,唯独这个徐光启,他不会,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微笑道:“什么厚颜无耻啊,陈子龙这样的人才被埋没了,你来告诉朕,做的很对啊,詹事府右中允是吧,不错不错,朕跟薛国观说一声,再让双全好好提携提携他。”
徐光启连忙跪到地上磕头道:“多谢皇上恩典。”
崇祯连忙抬手让他起来,又勉励了他几句,这才挥手让他退下。
徐光启是满脸感激的走了,崇祯还在那里得意的微笑,认为自己又做了一件很英明的事情,既恩宠了一位朝廷重臣,又提拔了一个人才,他要是知道这陈子龙是张斌的弟子而不是徐光启的弟子,估计脸都会气绿了去。
张斌当然不止提携陈子龙一个,夏允彝,他也请黄承昊帮忙,提携为巡城御史;还有徐孚远,他也运作了一下,让其当上了户科给事中;还有杜麟徵、周立勋、彭宾,他都想办法让人招到了京城任职,这下,他手里的棋子慢慢就多了,至少卒子是够多了。
第七十七章落子
身体有某些缺陷的人心理比普通人更容易产生缺陷,因为他们的心理通常都相当的脆弱,一旦受到刺激,便会做出一些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来,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容易心理变态。
比如说太监,因为身体有缺陷,做起事来极度变态的太监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张四知也是身体有缺陷的人,不过,他的缺陷在脸上,他年轻的时候得了种怪病,脸部严重溃烂,年轻帅气的脸变成了比麻子脸还恐怖的烂肉脸,那是要多丑有多丑。
还好,科举取士并没有规定,长的丑的不许参加,张四知或许是因为脸烂了,毁容了,读书特别用功,三十来岁就高中进士,而且,后面还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从此平步青云,步入官场不到十年时间,便当上了刑部尚书。
这事情貌似有点奇怪,步入官场不到十年就能当上正二品的刑部尚书,可能吗
如果在其他朝代,或者明朝的其他时候,自然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天启和崇祯两朝却并不稀奇,因为张四知是齐党,而齐党在天启和崇祯两朝一直与当权的阉党和阉党余孽合作,在所谓的党争中占尽便宜,所以,齐党官员提升的都比较快。
张四知是天启二年的进士,跟张斌正好同年,而且张斌对他还有点印象,没办法,这家伙奇丑无比,见过他的人,想没印象都难。
其实,这家伙科举排名并没有张斌高,张斌是二甲前列,他是三甲中游,而且他年纪也比张斌大十来岁,按道理张斌才应该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但是,谁叫人家是齐党培养的新秀呢,张斌那时候无党无派,除非高中一甲前三,不然,想进入翰林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这进了翰林院就要学习三年以上,等着朝廷派官,也就是说,天启五年的时候,张四知还只是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到正二品,天启五年到崇祯七年,短短不到十年时间,他是怎么升上来的呢
张斌天启二年步入官场,从正七品的知县做起,表现优异,履历功勋,到崇祯七年,足足花了十二年时间才升到正二品的都察院右都御使,还只是个闲职,他的正职只是正三品的詹事府詹事,而张四知,天启五年还只是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崇祯七年,不到十年时间就升到了正二品的六部尚书,他又立了什么天大的功勋呢
其实,他什么功勋都没立,就因为他是齐党,因为那时候齐党正跟当权魏公公正狼狈为奸,奸情热烈,所以,他刚出翰林院,嗖的一下,连升三级,晋升正六品的詹事府左中允;
屁股还没坐热,天启六年他又嗖的一下连升两级,晋正五品的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
屁股还是没坐热,天启七年他又嗖的一下连升三级,晋升从四品的国子监祭酒;
当然,这种奇葩事,只有在魏忠贤当权的时候才会发生,崇祯元年到崇祯三年,东林元老复出,钦定阉党逆案,齐党趴了一阵窝,张四知那种”逆天“的升职速度才缓了下来;
崇祯四年,阉党余孽温体仁重新掌权,齐党马上投靠过去,他又嗖的一下连升三级,晋升正三品的刑部右侍郎;
崇祯七年,浙党联合齐党掌控朝堂,利用京察之机,大肆排除异己,提拔亲信,他又嗖的一下连升两级,晋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