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的是这么想的。
好在,朱由校说了那话后,又摸着下巴作思索状道:“不过,若真是他们干的,以现在的情况,估计他们也没心思在高进身上浪费,除非他们不想帮王安做那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否则他们也只会把高进之事放在一边。”
听了这话,张璟眼神一动,毕竟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争夺,可不就是他此行的目的吗
而且,看朱由校话里的意思,很显然他没有怀疑张璟有什么不对,想反,他还在为张璟的谋划考虑着,这实在是最佳好队友啊。
当然,张璟心里想着,若是朱由校知道是他杀了客巴巴,而朱由校还在帮他谋划逼出幕后真凶,恐怕到时候朱由校会让他命都没有吧
所以,张璟必须一直展露他的演技才行,不过,这种卖了朱由校,还让朱由校以为和他是一伙的感觉,说出来真的是有些爽。
想了想,张璟对朱由校道:“陛下说的是卢公公死后,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空悬情况吗”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道:“正是毕竟,朝廷中枢靠的便是内阁和司礼监,这二者都不能缺主事的人,现在卢受死了,朕必须尽快选人接替司礼监掌印之位才行。”
“陛下圣明,司礼监掌印一职,确实不可久悬。”张璟赞同道,当然,他不是在故意拍朱由校马屁,而是心里真的这般认同。
毕竟,后世螨清故意各种抹黑明朝不少皇帝,说他们不勤政,多少年不上朝,害得百姓民不聊生云云,可是事实却是大明自太祖皇帝开始不断完善的朝廷体系,已经到了不需要皇帝天天上朝,却可以让皇帝比天天上朝更能有效的掌控治理国家,真正做到安处于深宫,了然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治武功的英明贤君。
这之中,完全靠的便是外朝的内阁和内廷的司礼监运转,而这两者,都必须要主事能力非常强的人掌管。
比如内阁,若是没和主事能力强的主持内阁,不然内阁里面天下各地那么多的奏疏能玩死不少人。
当初叶向高做“独相”时,阁务都靠他一年运转,依旧维持了七年,这里面就靠的是叶向高的主事能力。
否则,换另一个没主事能力的人单独主持阁务,估计让叶向高独挑大梁的万历帝,会把肠子悔青。
当然,说到这里,自然不得不提叶向高能成为如今的东林党魁,确实有过人之处,并且也能干不少实事,只可惜,因为争而争,却是彻底为了东林党利益而做事。
外朝之中内阁如此需要主事的,那内廷之首的司礼监,自然更加需要主事的,毕竟内廷不仅是皇帝和外朝沟通的桥梁,更是严格执行皇帝命令,是皇帝最信任的深宫衙门。
现在,若是内廷没了主事的,最明显的结果就是让大明行政效率下降,所以,作为大明皇帝,朱由校自然不愿意这事情发生。
朱由校见张璟认同,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问张璟道:“你觉得朕该选谁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之职呢”
“司礼监掌印太监之职,事关江山社稷,臣不敢妄言。”张璟并没有直接回复,而是故意推辞道。
虽然不知道朱由校到底什么心理,但张璟可不敢直接说他支持李进忠上位,若是被朱由校以为他和李进忠之间有什么过深的瓜葛,那可就不好了。
毕竟,每一个正常的皇帝,可都是讨厌外臣或者外戚,和他身边的亲信太监有什么过深交情的,张璟可不敢赌朱由校不介意,从而担上朱由校厌恶他的危险。
闻言,朱由校回道:“没事你只管说,朕不怪罪你。”
说话时候,朱由校脸上并没有什么表情,也看不出他到底有什么想法,张璟也不敢把握朱由校到底会不会不怪罪他。
想了想,张璟说道:“回禀陛下,臣以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职位非同,要选的话,也唯有选陛下心里最信得过的太监来继承这职位才是最好的。”
这话,张璟故意这么说得,毕竟,虽然他没有提到支持李进忠,但言语之中,他却是已经给李进忠向朱由校建议过了。
终究朱由校最信任的太监,无疑就是从东宫开始就跟着他的李进忠了,若是朱由校真得听进去了张璟的话,那么很显然,李进忠被朱由校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机会更大。
果然,听了张璟的话后,朱由校点了点头认同道:“确实,选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最好的选择自然便是让朕最信任的人担任。”
只是,想到外朝一直在施压,上疏让他选择王安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朱由校心里突然不是很好,连脸色也变得阴沉起来。
见到朱由校突然变了这副脸色,张璟一愣,心里忐忑,也不敢再说话了,害怕又得罪朱由校。
心里面,张璟暗想,难道是他刚才说错话了吗
287、王安与冯保类似
对面,朱由校面色阴郁,说实话,对于王安,他也没太大的厌恶。
只是,当初移宫案时,这家伙和东林党人勾结在一起,为了争权,把他从西李手里抢走,一直都是朱由校的心结。
虽说西李和他生母王皇太后的死,脱不了干系,这一点朱由校也很介怀,但西李毕竟是他名义上的养母,王安这么把他从西李身边抢走,与陷他于不孝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东林党人上台后,各种为了争而争的夺权,干不了几件实事,这怎么让朱由校对一力支持东林党,也根本就不用内廷牵制东林党的王安,还能留下多少好感
人从来不会无缘无故的讨厌一个人,只有当好感全失时,才会被讨厌即使有的人,一开始因为外貌让别人没好感,可是,只有你做的事情彻底让人讨厌,你才会被人厌恶,王安就是如此。
若是王安能摆正他内宦的态度,不去做那些有的没的,朱由校也绝不会如此,某种程度来说,王安和当年万历帝时的冯保有些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