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唱名三百次,广庭清晓聚群英。
按制,一甲三人姓名,都会传唱三次。
之后还会唱
其他人的姓名则不会唱,唱毕,三鼎甲于殿前以此谢皇恩,殿外诸进士再谢,礼乐再奏。
除三鼎甲外,所录
礼官吟唱,众人俯伏行四拜礼。
即起,御座上的刘恒看着殿中所站十余名新科进士,含笑点头。
“贾琮啊……”
听到皇帝召唤,贾琮当即上前一步躬身应道:“臣在。”
……
宝玉欲哭无泪的伏地道:“陛下,我……臣……臣不是在骂您,臣是在骂那些国贼禄蠹,觉得陛下对这些国贼禄蠹太过优容了,合该尽数罢官夺爵,赶出朝堂,多用一些清正贤臣,这样方能国泰民安……”
“贺卿国子监七杰之首的名声朕早有耳闻,去岁铁网山围猎,卿能文能武,今日再见,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卿能在春闱之前放弃备考为国效力,甚好,朕心甚慰。”
贾琮躬身道:“为君解忧乃人臣之道,陛下朱笔点天门,赐臣状元郎已是皇恩浩荡,岂可一再奢求天恩。”
老爷子掏出一把同为黄铜制成的钥匙,咔哒一声就开了锁。在殿中明亮的烛火下,金匣中泛出一片金光。
众女齐齐看去,走在贾琮身后排在
刘恒看着殿中的小小少年郎,笑道:“按说卿为国朝
国朝进士服乃深色蓝罗袍,三百余人中唯有贾琮是紫色官袍,甚为惹眼。众人细看,紫袍上纹有一猫,威风凛凛,探出一爪,爪下有恶鬼数只。
清明春祭,乃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两人齐齐抬头看向左侧,二楼窗前扶栏站着的可不是自家的姐姐妹妹嘛。
传胪大典之后,十九日礼部赐宴,二十日新科进士再次入宫,上表谢恩,并接受朝廷颁赐的朝服冠带和进士宝钞。二十一日则前往国子监拜谒孔庙,题名立碑。
金书很重,最起码有十余斤左右。书封篆刻龙凤,其上有四个篆字:复兴中华。
啊?这事怎么还没过去?
“威远伯府、城阳伯府、奉国将军府……看来她们这是不服气啊,宝姐姐不必担心,一群土鸡瓦狗尔,待我去会会她们!”
……
等新科进士齐聚大夏门前后,贾琮才穿着紫色的六元服赶了过来。
跨马游街前,贾琮被内侍请去偏殿换上了皇帝老爷赐下的六元服。
他正要挥手回应,右侧突然飞来十余香囊,砸得他猝不及防,脑袋上挨了好几下。
经过数日奔波,三月二十七日终于抵达天麓山下,圣驾入驻皇陵行在。
这是挑衅?真是可笑。
探春视力极好,一眼就看到了贾琮今日衣着的不同:“咦?琮哥儿的橘猫服不一样了,那猫儿更显威风,爪下好像压着……好像是压着妖魔鬼怪。”
但这一次的传胪大典不同,皇帝老爷等着贾琮正式入朝为官好几年了,光是累积的功劳就足够将其直接推至六部堂官。
“贺崇、莫适之、沐从英、赵德林、高健于国有功,朕岂可不赏?授贺崇翰林院修撰,授莫适之、沐从英、赵德林、高健翰林院编修,以彰其功。”
宝玉没有贾琮的身手,脑瓜子上挨了好几下,最后只能咧嘴冲着众女傻笑。
探郎一般都是新科进士中长得最好看的,这是惯例了。湘云对于宝玉当什么官不感兴趣,她只关心一点事,那就是爱哥哥的俊颜今日得到了皇帝陛下的肯定,她与有荣焉。
宝钗抬眼看去,对面二楼的窗前站着几名女子,正毫不示弱的看向自己这边。
说完这句,皇帝老爷也没等贾琮回答,将目光转向了贺崇。
这座仿奉天殿修建而成的大殿,陈设有神榻、灵座、龛帐、帝后神牌、册宝、衣冠、御座、香案,以及各种乐器。
宝钗拉住了眼看就要撸袖子的黛玉,笑道:“林妹妹的心意我领了,这事还是让我自己处理吧。正如林妹妹所言,不过一群土鸡瓦狗罢了,我有的是办法。”
敕封已毕,皇帝回宫。而后由礼部堂官捧榜,用云盘承榜,伞盖鼓乐引导,出大夏门,诸进士、王公百官皆随榜而出,至长安左门外张挂。
特别是传说进士中最俊的探郎,也不知道今日会落到谁的头上。
太上皇携诸王出京,前往昌平州北侧的天寿山皇陵。随行皇亲国戚、文武官员多达上百,除一千羽林郎随扈外,皇帝还遣了两千金吾卫护佑在侧。
“卿是
“朕并未发怒,息什么怒?都起来吧。”
刘恒摇头笑了笑,继续说道:“圣明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朕希望有一天天下百姓能真心实意的称朕一声圣明之主,而不是诸卿应付朕的这一声高呼。贾珏,卿还未回答朕呢,骂的可爽?”
在老爷子的示意下,贾琮取出金书。
殿中诸臣还能怎么说?自然是高呼圣明。
连忙跪倒喊道:“陛下息怒!”
宁荣两府的媳妇姑娘几乎全部出动,包下了最靠近皇城的酒楼。待铜锣的响声慢慢靠近,众女趴在木栏前远眺逐渐清晰的身影。
这四个字已经令贾琮心神震荡了,但翻开沉重的封页后,首页篆刻的一行字更令其大惊失色。
强行打断了文武百官公式化的请罪,刘恒又问了二甲、三甲数人,继续着传胪大典的流程。
祾恩殿乃皇陵主殿,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极之恩意。寓意是到这里祭祀可以得到先帝的护佑,恩德是没有极限的。
“贾珏谏言有功,授贾珏中书舍人、新闻司评议……”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反倒是贺崇脑袋上挨了一只香囊后,顺手抓住后看了过去,正是前些日子与自己定下婚约宝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啊?
什么?
还有这事?
按制,状元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探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其余二甲、三甲之新科进士不做殿前敕封,或经考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或进六部观政,然后擢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