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21(2 / 2)

见众人果然没有什么人选,他一本正经的继续道:”推选的章程就是这样的,大家都把自己推选的人的履历念出来,然后开始举手表决,谁的得票最多,就由谁当选。下面开始举手表决,同意张溥担任运输部尚书的人请举手。“

说罢,他第一个示范着将右手举起来,紧接着商务部尚书张采便学着他的样子将右手举起来,然后是徐光启、毕懋康、孙元化,最后,所有人都把手举起来了。

朱慈炅微笑道:”很好,张溥获得十一票,相信没人能比他票数更多了,朕宣布,张溥当选运输部尚书。“

这个貌似有点草率,却将整个推选过程演练了一遍,在座众人无不心领神会的点了点头,推选原来就是这么回事。

尤其是朱由检,那紧皱的眉头终于展开了,这推选貌似不是很难主持吗

第十七卷第三十一章张溥进京

张溥在明末历史上也是个名人,在晚明风雨飘摇的时代,他满怀一腔热血,继东林而起,联合正义之士,组织和主持文人团体复社,欲只手撑起明朝摇摇欲坠的天下。

年轻的张溥在阉党权势熏天的日子里,不计危殆,挺身而出,振臂而呼,呼吁文人打破门户之见,以国家为重,树起了以文会友的旗帜,来绾结天下士人的心,他匡扶正义的勇气,也曾歆动天下。

但是,他救国救民的方法却有失偏颇,他不肯按部就班地出仕熬资历升官,却想借广收门徒以控制知识界、把持科场,最终达到左右政权之目的。

这无异于在空中搭建楼阁,看上去富丽堂皇,却没有任何基础,就算奇迹般的建成了,垮塌也只在分秒之间。

不过,不得不说张溥的能力还是很惊人的,他一度以复社领袖这个没有任何实际职务的民间组织领袖之名,遥控操纵朝堂决策,决定官员任免,连当朝首辅周延儒都被他捏住了把柄,不得不惟命是从。

在乡野之中遥控朝廷,以闲人之身执掌天下,这是很多后世文人对他的评价,他这份泼天的狂傲和能耐,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据说张溥最后也是因为太过嚣张,才被忍无可忍的周延儒或者其他某位大佬派人暗杀了。

当然,这些都是崇祯朝的事情,在那种绝望的形势下,他或许是迫于无奈才想出那种天方夜谭般的救国方式,在崇正朝,大明已在朱慈炅的治理下兴旺发达,盛极一时,这国自然是不需要他来救了,所以,他还没冒头便被先知先觉的朱慈炅一把按住,发配到西北去了。

很多时候,环境也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张溥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强的有点离谱,崇祯朝那种绝望的环境,造就了一个狂傲不羁的文人领袖,崇正朝兴盛无比的大明却造就出一个政绩惊人的干吏。

崇祯朝这个时候张溥已经被朝廷大佬害死,驾鹤西去,崇正朝这个时候,张溥却仕途通达,扶摇直上,成为大明政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

时也命也,张溥进京途中一直在感叹,当初和复社成员一起被皇上发配到西北的时候,他以为,他这辈子已经完了,一个县令之位将坐到终老,却不曾想,皇上并不是要碾死他,各级官吏对他也没有什么偏见,做出的功绩一点不落全被记下来了,该升迁时,照样给他升迁,没有一丝拖沓。

有大能耐的人,成事,有时候是要借助气运,但更多时候,他们却是靠的自己敏锐的眼光,或者独特的嗅觉,张溥刚获得升迁便立刻明白了,皇上并不是反感他的为人,而是不希望他结党干预朝政。

想明白这点,他立马将复社骨干召集到一起,分析得失,讲明形势,然后当众宣布复社解散。

他这样一做,果然得到了皇上的赏识,皇上派来的三省总督陈子龙立刻开始提拔他,他那升官速度简直就跟坐了火箭一样,短短几年间就提拔为正二品的左布政使

当然,他不知道,陈子龙并不是受了朱慈炅的指示来提拔他的,而是看重他的能力,正常提拔而已。

而后,他的同乡、好友、右布政使张采又被调到京城,担任商务部尚书,而且还经常写信来勉励他,皇上对他很器重,只是暂时没有合适的位置,一旦有合适的位置,也会将他调到京城。

果然,这才一年多时间,他就接到调令,赴京城出任新组建的运输部尚书

终于进入朝廷中枢了,张溥不知道皇上为什么器重他,但是,他知道,只有勤勉任仕,做出成绩才会得到提拔,要是他当初在孝义的时候庸碌无为,估计他这辈子就真的一个县令做到头了。

所以,在接到调令之后他没有丝毫拖沓,立马找了趟火车,飞速赶往京城,他是想先向张采、陈子龙等至交好友请教一下京城大衙门的管理经验,然后再着手组建运输部,把铁路、马路、水路好好管起来。

却不曾想,他头天晚上刚到,还没来得及跟张采叙旧,第二天一早,皇上便令人传来口谕,让他去乾清宫开会,商议新衙门的组建事宜

他就这么懵懵懂懂被传旨太监领着,出了张采府邸,进了皇宫,来到乾清宫的会议室。

他走进去一看,里面都快坐满了,只留下两个位置,一个主位肯定不是留给他的,那是皇上坐的,剩下的就是左首第二个位置了。

他暗暗观察了一下,在场的,他认识的还真不少。

左首第一个是吏部尚书杨嗣昌,这位可是管官员的,他自然认识;

右首第一个是户部尚书程国祥,经常要问这位财神爷要钱,他自然也认识;

右首第二个是商务部尚书张采,刚从人家府里出来呢,不认识自然是不可能的;

左首第三个他也认识,是崇正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