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女王大人如果想让新罗鸡犬不留的话,或许可以试试。”
新罗女王苦笑,大唐摆明了不惧两线开战了,正面战场上的势如破竹给了他们底气,反倒是自己,却耍小聪明,害的自己现在如此被动。
其实说真的,秦浩挺瞧不上善德女王的,如果是她妹妹真德女王时代,绝不会如此愚蠢。
要么继续装乖,以后在大唐的兵威之下继续装哈巴狗,毕竟天可汗政治需要时时刻刻考虑政治影响,只要没有过硬的理由,大唐根本就不敢对盟友开刀,以期望有朝一日大唐出现什么变故。
要么你就狠到底,直接将脸面撕下来开干,先联合百济把牛进达给灭了,再联合高句丽三兄弟同心协力抵抗大唐侵略者,虽然十之还是挡不住,但好在死的壮烈。
现在这算什么失去了装乖的政治立场,又没有在军事上取得什么优势,不上不下的,两头没落好。
若她是个有魄力的,现在就撞死在大殿之上,跟大唐彻底把脸给撕了,说真的秦浩反而能高看他一分,到时候苏定方肯定是救不了,不过牛进达应该还是能撤得出来的。
可偏偏她没有,这个女人的政治智慧充分的诠释了什么叫头发长见识短。
于是,新罗女王就欣然地跟着秦浩上了船,国内事务暂由太子夫大牛来监国处理。
大牛此时虽然已经醒了,但身体还是虚的厉害,多走两步道都要歇半天,冷不丁的听说秦浩要让他监国,整个人都懵了,他哪来得了这个啊
秦浩也找大牛冷静地分析了现在的局面,现在大唐已经不怕再多打个新罗了,但牛进达和苏定方现在都是骑虎难下,为了大唐将士的安慰,最起码这前线补给必须得由大唐来控制在手里。
大牛这个太子夫的身份,恰恰是眼前最好的切入点,若不是他知道真德女王远比善德女王难对付得多,他都想直接做了善得让真德上了,到时候大牛以王夫的身份监国,可就更名正言顺了。
他也说了,到时候会从牛进达那里再挤五千兵马过来,暂时帮助大牛稳住局势,同时也是时候考虑从李世民那再请几万人过来支援,以防出现什么变故。
等他们大唐在汉江以南凑出来十万大军的时候,就再也不用跟谁虚与委蛇了,不听话直接干翻。
当然,现在的金城局势复杂,百官、百姓、还得处理民族矛盾问题和分心他顾解决前线战事,甚至于秦浩还打算直接趁此机会把他和金真德之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办了,这其中方方面面的牵扯实在太大了,靠大牛肯定是不行的,因此还得给他这个太子夫留个人。
毫无疑问,最佳人选肯定是秦浩自己,尤其是他那些不平定条约,那都是深远布局几十年以后的,除了他之外换了谁都玩不太明白,可秦浩身为辽东路行军副总管,这个时候跑金城来干行政工作的话怎么看都不合适。
况且青帮水师的尿性他又不是没领教过,没了他的话凭裴行俭恐怕还真镇不住。
其次自然便是文武全才的裴行俭了,裴行俭不但是原本历史上的大唐四大军神之一,行政能力也不可小觑,出任过封疆大吏,也入朝做过宰相,甚至还是唯一一个死怼武则天却能寿终正寝的人,其手腕怕是连秦浩自己都比不过。
只是秦浩这副总管却是个水货,鬼知道会不会有朝一日他的水师又要上岸打仗了,没了裴行俭给他撑着,他都怕自己乱指挥把军队给玩死了。
这样一来,似乎能留下的就只有王方翼了。
此时的王方翼虽然还远没有成长起来,甚至还没参加科举,连个功名出身都还没有,但跟着秦浩这么久多少也历练出来了一点,总比大牛强不是。
更何况原本历史上他也是干过安西都护府都护的,死马当活马医吧,这对他来说也是个机会,否则他一介白身,回长安就算秦浩极力举荐,顶多也就能混个七品左右,那还得是看在他军功的份上。
可留在金城,若能帮大牛将局势稳定下来,他也算是可以青云直上了。
第三百六十三章求援
李世民已经三年多没亲自上过战场了,最近的一次还是秦浩穿越过来之前,直面颉利可汗的渭水之耻。
想想这三年大唐也真是了不起,先怼死了周边最强的竞争对手东突厥,又灭了桀骜不驯的吐谷浑,现在他又亲自领兵正在攻打间接灭了前隋的高句丽,而且同样是信心满满的想要灭国。
三年三战灭三国,这速度比起原本历史不知道快到哪里去了,按常理这么频繁的用兵国家早就崩溃了,将士们也会有厌战情绪,可事实上是大唐如今依旧气势如虹,而且国家财政上半点问题都没有,房玄龄昨日来信还信誓旦旦的说,这仗哪怕再打八个月国库都没有压力,甚至都不用勒裤腰带。
这让李世民不由得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想想他刚登基的时候面临的是何等烂的一个摊子,而如今大唐之强甚至已经远超秦皇汉武,而老百姓却并没有因此而成为他标榜史册的牺牲品,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高。
朕果然是千古一帝的圣君啊。
不过这一切,似乎都离不开一个人:秦浩。
大唐的所有转变,都是从秦浩崭露头角之后开始的,别看他现在还不是宰相,但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却只高不低,只是这臭小子永远都不会像房玄龄那样给他省心,反而永远都是在出难题的那个。
虽然事实证明,只要解决了他的难题,事后的结果真的很美好,但问题是解决难题的过程真的很辛苦啊。
比如现在,他打仗都没这么愁,却被秦浩的一纸折子搞得抓耳挠腮的。
秦浩的折子洋洋洒洒又是好几万字,不过中心思想就两个:要人、要权。
先说要人,他这面可是正在打仗啊还是跟高句丽这样的强国在打国战张嘴就是十万关中精锐,这话你丫是怎么好意思说出口的他手里一共也就三四十万大军,还有一半左右都是胡人,哪特么给你丫再变十万大军去。
新罗那边有些小动作,这个他也知道,可秦浩这个处理办法未免也太激进了点吧,搞得李世民一时半刻都接受不了。
本来么,遇到这种事按他的意思无非也就是发旨意痛斥新罗女王一番,希望他们能有所收敛,实在不行那就只能把牛进达他们接回来了,大不了不开辟第二战场,等打完仗再跟新罗秋后算账呗。
反正他仗打到现在已经信心爆棚了,就算没有第二战场他也有把握去平壤城跟众将士庆功。
可秦浩明显是奔着撕破脸皮去的,上去就把人家女王给抓走了,还让一个原来的大唐校尉在新罗监国,这是摆明了要死磕啊
小小新罗大唐自然也不是很当回事,可这外交影响你是不是得顾及一下啊,外交影响啊,怎么前一刻还是盟友呢,后一刻就跟要灭了人家的国似得
契丹可汗可就住在他隔壁不远,脏活累活送死的活可全是人家干的,这事要是让人家知道了,还怎么敢实心实意的帮你打仗。
说真的,这事换一个人干的话李世民可能就直接一撸到底革职查办了,至于牛进达所部,那就只能说声抱歉了,毕竟他作为皇帝想问题肯定要从大局出发。
不过换了秦浩,这事还真就得琢磨琢磨了。
李世民相信,秦浩虽然年少,做事多少还是有分寸的,而且在他的印象中,秦浩并不是一个鹰牌的人物,这家伙像文官远多于武将,主张润物细无声,用经济手段实现军事目的,平时聊天的时候,除了提起吐蕃的时候经常咬牙切齿的存有偏见之外,在其他时候都更像是个和平主义者,如此做事的背后想来必有深意。
可惜,秦浩那个小兔崽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