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不服,不屑地吼道“唐人怎么了,唐人就可以这么欺负人”
这守将却是个有脑子的,很快就想明白大牛的险恶用心道:“你特么哪支眼睛看见有唐兵杀人了,万一这是来撮合的使节怎么办,听我的,先绑起来再说。”
这帮人说的自然不是唐音,大牛也听不懂,不过大体上猜测,似乎这守将脑子不错,看出自己的目的了,要不咋还不杀他呢
于是,大牛嚣张地伸出手,露出中指。
草,这特么就不能忍了啊,将军有脑子,不代表小兵也有啊,他们哪管你什么大唐小唐泥塘酥糖的,这特么是我的家。
于是一时间,十数支利箭从百济的军阵之中射出,好几支都扎在了大牛的身上。
百济的守将大惊:“谁谁特么射的谁”
当然,没人露头,这事最终还是无头悬案。
而大牛,带着一脸洋洋得意的笑容躺下了。
“媳妇啊,我特么还你了,谁特么说老子的命没用,老子起码现在还特么的是大唐的校尉,命怎么能没用呢”
也是巧了,随着大牛倒下,天上一个闪电劈过,突兀的下起了雨。
孙二他们的人赶到的时候,战事已经结束了,百济的守军正在打扫战场,泪水混着雨水打了满脸,每个人的神情都是木然的。
还没等驶进熊津江,他就想明白了大牛的打算,连忙让部下打出唐旗,逆流而上一头扎了上去,大牛的老部下老八他们想跟着,被孙二给阻止了。
他们这一大船的百济女人若是跟去,大牛才真是特么百死了。
“百济的鼠辈听着,我乃大唐青帮校尉孙二,尔等可要杀我呼”
守将赶忙跑了出来,答话道:“原来是天可汗的将军赶到,有失远迎,赎罪,赎罪。”
孙二怒道“有失远迎个屁我大唐使者奉秦侯之命,今日来百济,见你们与新罗正在交战,新罗,天可汗之属国也,百济,亦天可汗之属国也,我唐使本欲平息干戈,亲自出面调停,尔等竟敢杀之”
守将好悬没一口老血喷出来,这特么的叫调停我怎么一点都看不出那货调停的意思啊,虽然没亲手杀我百济子民,可那货明明一直都是跟新罗一起的啊。
不过现在人死了,死无对证,人家拳头大所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他又能有什么办法
“百济的将军,可是要连本将也一块杀了么”
“不敢,不敢,我百济对天可汗一向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啊。”
“哼,废话少说,我大唐使者的尸体呢”
百济守将无奈地叹了口气,人家明摆着不讲理了,他也是真说不清楚了,只得道:“乱军之中,刀剑无眼,不知哪来的流矢伤了唐使大人,我等已将唐使救起,竭尽全力救治,您老人家明察秋毫,可不能冤枉好人,上了那新罗贼子的恶当啊”
孙二一愣,“大牛没死”
第三百四十八章行军副总管
在秦浩的心里,百济是远远没有新罗可靠的,等到高句丽和大唐之间的战争打响,半岛上必须得有一个自己的势力帮忙牵制甚至扫尾,所以他才会如此干脆利落地倒向新罗。
说白了,民族矛盾而已,百济和高句丽毕竟是同文同种,这样的结盟不可靠性太多了,就算是最后摘桃子,百济摘起来都会比新罗容易得多,这也是满朝文武都比较支持他如此明目张胆的偏心的原因。
但是,秦浩顶多也就是想想偏心的问题,没想到大牛这一招玩的这么六。
那天他们回登州之后许久不见孙二的船队回返,马上就感觉出不对了,随即马上命人查看,当结果汇报回来的时候,他也是唏嘘不已。
这下,不用费心思找借口了,百济守军居然敢悍然袭杀大唐使者,这是对天可汗威严的眼中挑衅,完全可以对他宣战了。
如果高句丽不参与进来的话百济仨月都顶不住就会亡国,到时候一个亲唐势力一统汉江以南,高句丽就会两面受敌,非得难受死不可,更何况新罗如今仗着走私不断朝他们境内输出通用券甚至掳掠人口,早已是高句丽的眼中钉了。
四国混战,即将开打。
当然,大唐如果不喜欢这个理由,只要说大牛不是大唐派出去的使者就行,杀校尉和杀使者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是上苍眷顾,大牛其实最后并没有死成,不过身中八箭的他被孙二抬回金城的时候没死也差不多了,救不救的回来全得听天由命,听说金真德因为这事还挺感动,衣不解带的亲自伺候,就是不知这其中有几分真心,几分做给他看的假意了。
朝廷在商议了两天之后也终于做出了决定:打。
于是,大唐向百济宣战了,新罗作为大唐的忠实狗腿也跟着向百济宣战了,百济扛不住压力去向高句丽求援,高句丽又向新罗宣战了,大唐为保护小弟又向高句丽宣战了。
嗯,起码明面上的理由是这个。
大牛这么个普普通通的校尉,能以自己的一条命成了一场四国大战的导火索,起码名留青史却是不难了,想来列祖列宗有灵,一定会很欣慰吧。
而另一边,这场仗由谁来打,却成了朝廷新的头疼的问题。
二十万关中府兵,三十万藩军,加上各地集结的其他府兵,加起来也是号称百万的,这样规模的大军,能胜任此战统帅的,除了成天养膘的李孝恭之外,似乎就只有李靖了。
可朝廷不想用李靖。
一来,李靖今年已经六十多了,这在古时候已经是绝对的高龄了,万一战场上出点啥意外那可如何是好。
这二来么。。。。。呵呵。
灭突厥的是人家,灭吐谷浑的还是人家,如今去打高句丽还用人家自古以来军功无有灭国者,人家都已经连着灭了俩了,这要是再灭第三个,拿什么赏赐人家现在就卫国公了,再上一步岂不是要封王
于是朝廷文武中,十分默契地将统帅人选从李靖的身上给避开了,有说侯君集的,也有说李勣的,甚至还有说重新启用李孝恭的,反正就是没有一个人去提大唐的百战军神卫国公。
李靖自己也懂事,恰到好处的生了病,据说现在都下不了床了,李世民十分心痛地带着好几个大臣一块去他家探望,说了好多没啥营养的废话,掉了好几滴眼泪,还加封了个洛阳大都督,对前线战事绝口不提。
那么,谁能担此重任呢
原本历史上,李勣真正独当一面是在贞观十五年征薛延陀,侯君集是贞观十四年时征高昌,此时的他们俩还远没有成长到可以独自领军的时候,况且高句丽地跨后世的北朝和辽宁,吉林大部,曾三次挫败杨广的百万大军,乃是当世除了大唐之外最强的国家,绝非区区薛延陀和高昌能相提并论。
于是乎,最终在实在找不出人的情况下,李世民决定,御驾亲征。
闻言,房玄龄等人自然又是苦苦劝谏,这李世民打仗的时候有个特点,那就是喜欢身先士卒,每次冲阵的时候他自己永远都是冲在第一个的,撤退的时候又是在最后一个,玄甲黑骑战无不胜,与此不无关系。
以前当天策大将军的时候,这叫果敢勇猛,但特喵的现在他都当皇帝了,天知道他的作战风格变了没有,这特么的要是有个什么闪失,岂不是天都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