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听了这话的吐谷浑使者气的身上伤口裂开都开始往外呲血了,怒道:“我可不是什么蛮夷,我是吐谷浑汗国的使者,代表吐谷浑汗国的颜面”
秦浩却装出了一副大惊失色地表情,问道:“使者哎呀呀,这可真是。。。。失敬失敬,原来您是使者啊,怪我怪我,那就是我的不对了,可是。。。。。啥时候吐谷浑成咱大唐的附属国了”
附属国什么附属国
吐谷浑使者大怒,这回都不跟秦浩说话了,要知道这可是在李世民的大殿之上啊作为使者的他直接质问李世民道:“尊贵的中原皇帝陛下,请问这个妄人是什么意思他在向伟大的吐谷浑汗国挑衅么请问这是这个人的意思,还是大唐的意思”
秦浩却装出一副不懂的神色问道:“这位。。。。蛮夷说的话我就不懂了,既然吐谷浑汗国跟我大唐不是从属与宗主国的关系,那您这所谓的使者是干嘛地我们两国。。。。没关系的话,你特么使个狗屁啊”
吐谷浑这使者压根没接秦浩的话茬,直勾勾地盯着李世民,而秦浩也是一样,老老实实地低着头看自己的脚尖,等着李世民的反应。
好半天,李世民才开口道:“尊使先回去休息吧。”
吐谷浑使者如遭雷击,大吼道:“中原的皇帝你要向伟大的吐谷浑汗国挑衅么你这是要带来战争么”
李世民猛地抬头,虎目如电,一股血海一般的气势扑面而来,骇的那使者竟然忍不住往后退了一步,只见李世民一字一顿地道:“朕让你回去”
吐谷浑使者好像才弄明白,自己是在跟谁说话,狠狠地咽了口口水,只得扔下半句场面话道:“我我回去可以,但今天这事,你们唐朝必须给我们吐谷浑一个交代,否则,咱们就兵戎相见”
说罢,这使者颤颤巍巍地走了,明显刚刚被李世民的眼神给吓得不轻。
等吐谷浑使者走了,李世民才转头以一种绝对的严厉看向秦浩道:“说说吧,怎么想的。”
秦浩却道:“回圣人,臣就是这么想的,臣以为我大唐人从此以后必须将四个字刻在心里:不服就干”
第一百九十四章懵逼的唐俭
贞观四年三月,由西北无数小部落联合进贡长安,齐齐上表,愿意从此以后听从唐帝国调遣,尊称大唐天子李世民为:天可汗。
他们不会想到,这个称号,在此后的一百余年里,成为了大唐对外外交的基本国策,甚至在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国祚衰微,这一称号却依然牢牢扣在大唐天子的脑袋上,直到朱温篡位以后耶律阿保机建辽,这一称号才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所谓天可汗制度,是指各部落必须承认大唐宗主国的地位,年年纳贡岁岁入朝,大唐保护他们可以在肥美的草场上放马牧羊,而他们也有义务在大唐需要对外用兵时尽起精锐,为大唐而战。
东突厥灭亡后,李世民对原来归属于东突厥的各个部落首领承诺:凡有恩于我者,必不敢忘,凡有恶于我者,既往不咎正是这一开明的民族政策,让李世民不但成为中原王朝的帝王,更是成为了整个东亚大陆的天下共主,汉族于异族,头一次如此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以上,是天可汗政策比较好听的说法。
比较实在的说法是:老子看得见的民族必须管老子叫大哥,逢年过节给老子的孝敬不能少,谁不服你们就给老子去砍他,好处是,你们以后有我罩着了,谁要敢欺负你们,就是不给我天可汗面子。
再简单一点的说法:我要当大哥,谁不服我就干谁,四个字:不服就干
秦浩与吐谷浑的使者相遇,毫无疑问是一个偶然事件,可秦浩却一点也没当回事,吐谷浑是特么什么鬼你认不认我当天可汗吧,认了,老子打你使者怎么了不认那还说个屁干你丫挺的。
应该说,天可汗制度,虽然是从贞观四年就开始了,但至少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李世民玩的是相当不成熟的,比如西域的龟兹啊高昌啊什么的,就是政治玩砸了才不得已玩的军事,真正将这一套手腕玩的极其漂亮已经是李隆基时期的事了。
秦浩想着魏徵对自己的指点,这次与突厥的大战结束之际,自己肯定是不能装聋作哑的,索性趁着这个机会,帮李世民完善一下这天可汗制度,吐谷浑桀骜不驯,正好从他开刀。
当天,秦浩和李世民两人整整谈了一个下午,除了少数几个帝国宰相以外,谁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反正吐谷浑的使者回到驿站之后再也没见过皇帝,甚至就连唐俭对他都爱答不理了,任凭他上蹿下跳地蹦跶也没用,秦浩该上班上班,该回家回家,该谈恋爱谈恋爱,愣是屁的说法也没有。
就在吐谷浑使者急的翻脸的时候,李孝慈一骑绝尘而来,秦浩在前线的最后一个好兄弟终于也作为信使成功地回来报了个捷:阿史那苏尼失投降大唐,颉利可汗已经被活捉,正在押送的路上,阿史那家族就此烟消云散,东突厥,没了。
当然了,这次的大捷基本没怎么打仗,否则也轮不到李孝慈这么个皇亲来报信,都不用李靖出手,仅李道宗一路的压力阿史那苏尼失就顶不住了,据说李道宗给阿史那苏妮师的劝降信里就一句话:交出颉利,许你投降,颉利若跑,杀你全族。
这结果不同于前两次信使报信来的震惊,因为随着定襄之战和阴山之战以后,这战局几乎就是已经注定的了,只是这意义却是非同凡响,起码普通老百姓是不知道什么阴山啊,定襄啊的,就好像下一盘象棋,就算你已经把对方的车马炮士相都给吃了,也得干掉对方老将才能算赢不是。
而与此同时,一些古怪的传言也相继在长安城传了开来。
有人说,这次大捷唐俭可谓居功至伟,也有人说,是多亏了少年英杰裴行俭,更有人说,多亏了李道宗用兵如神,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什么许杰啊,苏定方啊这些猛将的故事都传的神乎其神,甚至还有说是大唐天子以锦囊妙计定乾坤的。
但,就是没人提这次大仗真正去力挽狂澜的人物:李靖。
比较夸张的是,就连突袭定襄的那一战,虽然依旧在各家评书话本中流传,但流传的角度却似乎来了个八十度大转弯。
定襄之战是突厥与大唐国战中真正的胜负手,本来大家吹捧的都是李靖率三千精锐直捣王庭的魄力和奇谋,可现在一转弯,改吹李勣了。
也不知什么时候起,这一出智取定襄的主角悄悄地变成了李勣,演员在舞台上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他如何从云中跋涉数千里,在没过膝盖的大雪中饶了一大圈过到了白城,又是如何拼死奋战拦住了颉利的主力部队,终于取得了大胜。
这些当然都是真的,李勣也确实是了不起,这样的一条行军路线古往今来似乎也只有霍去病能与之相提并论,这其中算计之精准堪称天下无双,只是为啥这么一吹,感觉李靖就成了个打酱油的了
平头老百姓自然看不出其中猫腻,一时间吹捧李勣的,吹捧唐俭的,遍布长安城大大小小的所有角落,可稍微懂行一点的,马上就意识到,这特么绝对是风言郎的手笔。
他想干什么
此时此刻,最懵逼的人当属唐俭了,这趟出门打了个酱油,好歹也算是大难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