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小看这么个小炮弹,我听营长说这东西的最大初速可以达到将近3公里每秒,威力比巡洋舰上的203炮还大……”
正在伺候二号输弹机的另一名上士满脸震惊地抬起头:
“就这个”
说着还伸手敲了敲最上面那枚炮弹的钨合金弹芯。
其实严格来说,12kg的弹丸配合3k/s的最大初速,应该是炮口动能比k16要高40%左右
但因为是妥妥的高速轻弹,所以在弹道末端的能量留存并不乐观。
只是在多轮转述过程中出了岔子,不知道是哪一步把炮口动能直接给简化成了威力。
“呵,你们这态度千万别在营长面前表现出来,他可是一直当自己是在指挥一门超级巨炮……”
陈立云此时还不知道范胜辉的幻想已经被常浩南无情戳破,于是善意地提醒道。
然后扯过别在肩章上的对讲机:
“报告营长,弹药已经装填完毕!”
另一边很快传来范胜辉的声音:
“好,撤下来吧,注意保持安全距离。”
“收到。”
即便是常规火炮,冷炮状态下的第一次射击也要离开炮位,采用传统的拉绳方式击发。
所以大家对于这套流程已经轻车熟路。
只不过,或许是因为陈立云刚才的提醒起了作用,几个人考虑到连155炮都需要十几米才能保证安全,那这超过203炮的威力显然要离的更远点。
于是在离开警戒区域之后仍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进一步躲到了控制间旁边。
甚至能听到里面传来常浩南发出下一步指令的声音:
“爆轰管充气……”
“核准电路状态,准备生成控制磁场……”
“注入电离种子,确认磁场形态分布……”
“……”
“弹药进膛,采用单发射击模式……”
对于炮兵同志们来说,或许前面的部分他们听不太懂。
但这句话可谓再熟悉不过。
无论采用什么发射原理,炮弹进膛基本都是发射过程的倒数第二个步骤。
剩下的,就是击发了。
果然,在一阵液压连杆机构工作所发出的吱嘎声之后,常浩南的声音再次响起:
“准备,3……2……1……”
“点火!”
这里的点火当然不是指炮弹底火。
而是让爆轰管中的氢氧混合气开始燃烧。
“砰——”
随着常浩南话音落下,先是从炮身底部传出了低沉的爆鸣声。
其实氢气爆轰所产生的威力不小,只是被爆轰管的外壁所限制,传导到外界的声音效果不太明显罢了。
而早就打好预防针的炮组众人目不转睛地看向半空中那条四面漏风的“炮管”,同时几乎下意识地把嘴巴张开到最大。
这是从第一天当炮兵开始就会被教授的技能。
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巨响或冲击波时,张嘴可以将鼓室的空间打开,从而平衡耳膜两侧的气压,降低对于听力系统的损伤——
其实捂耳朵也是一样的效果,但几个人都不想错过最后一道指令下达的瞬间。
然而……
预料中震耳欲聋的轰鸣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一阵尖锐的金属摩擦声。
伴随着不那么明显的、大电流经过某些元器件所产生的啸叫。
就在几人还没太回过味来的时候,只听见炮口远端的方向传来“咚——”的一阵重物落地声。
循声望去,依稀能看到大约几百米外的沙地上腾起三股烟尘。
直到几秒钟之后,刚才那名上士才率先合上了嘴。
但旋即又重新张开:
“啊”
他用将信将疑地眼神看了看身边的连副,又看了看远处那门好像没发生任何变化的电磁炮:
“这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