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编汇这些典籍,冯去疾可是整天暗夜,憔悴了不少,但也可在其中。这可是利于万世的大事
最开始编汇,只是将各家典籍誊抄在纸上,然后进行甄别内容,剔除嬴政不满意的,再进行刻印。
对此,嬴政很重视,也关系到大秦学宫将来的发展,以及对付那些跟他作对的文人。
“多安排人手,务必在一年内全部整理刻印完成。”
嬴政还有些不满意。
“陛下,臣定能在一年内完成。”
冯去疾额头冒汗。
扶苏同情冯去疾,他也参与了各家典籍的编汇,知其难。一年内,冯去疾恐怕会很累,想着以后多为他找些帮手。
“李斯,诸子百家的人,是否都已邀请大秦学宫的开学典礼仪式,最好诸子百家来的都是有名之人”
大秦学宫,嬴政很重视。
而且已经放出话,他要建立的大秦学宫不是以前齐国的稷下学宫,将会给天下读书人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会让更多人有读书的机会
李斯心里苦啊,刚刚焚书坑儒,得罪了儒家,道家等,而且造成的影响很大,大人物,谁还敢来难道就不怕是嬴政的阴谋到时候来个一网打尽
这也是他当初提出来的,也是他主持的焚书坑儒,得罪了许多人。如今,嬴政却让他去请人,不是要他命吗
“陛下,臣已经向各个学术学派发出邀请,法家,农家,兵家,阴阳家,医家等都会派人前来只是,有些人恐怕心中有所不满,不会前来。”
李斯心中忐忑,同时故意想引起嬴政对那些不来的人的愤怒,开个祸水东引。
嬴政皱眉,知道李斯所指,心中气愤:朕,给你们机会,却
扶苏突然站出来,行礼道:“父皇,儿臣愿意帮助李丞相,或许能帮上一些忙。”
第049章:曹操与刘邦的约定
扶苏向来仁义在外,名声比嬴政还好。
许多人都期望他是嬴政的接班人,如此天下太平。
虽然嬴政近半年内采取了不少利民利国之政策,获得不少民心。
但焚书坑儒刚过去,在许多读书人眼里嬴政依然残暴不仁,加上六国余孽的暗中鼓动,就更影响嬴政在读书人心中的形象。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焚书坑儒。
焚书发生在公元前213年,而坑儒在公元前212年。
焚书直接导火线是,儒家的不少人和其他一些人,有的是文人,有的是官吏甚至是重臣。
这些人一直反对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主张效仿旧制尤其是周朝的分封制,如此才能保证天下太平。
郡县制可是秦始皇嬴政中央集权的根本所在,有人要毁他根本,不急才怪。
历史证明秦始皇和李斯在分封制上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自大汉朝开始许多朝代因分封制而乱,因分封制而亡者不少,就算是到了明朝,也受此拖累。
再者,还有“诗歌”,其中有许多是歌颂六国名人的。六国余孽多用此鼓动百姓,此也为嬴政不忍的。
矛盾从十几年前开始积累,于是终于在公元前213年爆发,嬴政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开始全国焚毁哪些不利于他统治的书籍。
当然,像农家,医家,礼法,书等书籍没有被波及。多是儒家哪些反对郡县制和宣扬六国名人的书籍,还有道家的一些书籍等等。
其实规模不大,时间也不久。
就在焚书一事快要结束时,有些儒生跳了出来大肆宣扬诋毁嬴政,同时身体一天比一天差的嬴政寻不到长生不老药,恼怒就要对方士,术士开刀,事情遇到一起,就一起办了。
那些方士,术士多是其他学派之人,只是想借助嬴政求长生药的心里,宣传各家思想而已。
那有什么长生不老药
说这些,并不是说嬴政焚书坑儒没有错,而是想说明其中的一些缘由,以及当时可能并没有后世传的如此严重。
毕竟,自汉开始儒家独大。得罪了儒家的嬴政,能有好吗
好了,回到正题。
扶苏突然提出帮忙,李斯倍感意外。
要知道,因焚书坑儒的事,扶苏可是十分厌恶李斯的。
胡亥也诧异的看着扶苏,心道:难道他想拉拢李斯不像他为人啊
站在一旁的赵高,不经意间看了一眼扶苏,心情复杂。
蒙恬,蒙毅为扶苏感到高兴,高兴扶苏终于知道变通了。
秦始皇嬴政深深看了扶苏一眼,“你既有此心,朕,允了。全力相助李斯,朕,要见到大秦学宫开学典礼时,各家各派都有人前来。”
扶苏行礼道:“儿臣,自当竭尽全力。”
他是对大秦学宫有所了解才帮李斯的,在他看来大秦学宫有利于天下读书人,有利于大秦朝与读书人化解矛盾相比而言,帮一下李斯又何妨。
“陛下,有扶苏公子相助,臣定不负所望。”李斯说道。
“如此甚好”
嬴政满意的点了点头,转而问章邯:“章邯,大良造可已回群主府”
之前他在历史聊天群私信王宇,王宇只是说会来,也不知道现在回没回群主府。
章邯行礼道:“回禀陛下,昨晚到今早,都没有大良造的回府消息。”
没办法,嬴政只能待会儿再联系王宇了。
对于王宇这个奇葩大良造,因为有“大秦百宝屋”的存在,已经是咸阳城内家喻户晓的人物。
受到各方关注。
但,最近王宇都没怎么露面,令其他人好奇。
“他会参加大秦学宫开学典礼仪式吗”
李斯,扶苏,蒙恬等人想着。
五日后。
大秦学宫,就在咸阳城,是由原来相邻的几个大府邸改建而成,容纳数千人没问题。
今日,是大秦学宫开学典礼仪式,很是浓重,嬴政还用了火炮开炮相庆,同时也用来震慑。
意思是:朕有神器,吓死你们,以后谁也别想造反
事实证明,效果出奇的好。甚至火炮还抢了大秦学宫的风头。
出席大秦学宫开学典礼仪式的有:
第一位:秦始皇嬴政。
第二:扶苏,胡亥等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