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牟明 > 分节阅读 109

分节阅读 109(2 / 2)

传国玉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凭证。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北宋哲宗时期,传国玉玺再现于世,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玉玺被金国掠走,此后王朝更迭,最终落入了元廷手中。

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中一个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对明廷来说,传国玉玺一日没有拿到手,就意味着即便蒙元被赶回草原,重新成了鞑寇,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被灭亡。

因此北元的印玺对大明有异乎寻常的意义。

秦琪以交还北元印玺为条件南附大明,可以说是拿捏住了大明的要害,由不得明廷不答应。

且多半还会为此大加封赏,以昭示千金买马骨的效应。

按秦琪的分析,秦博和阿失帖木儿多半会被封王,一为顺宁王,一为敬顺王,分别承继祖辈和父辈的大明封号。

至于将全队人马纠合在一起南下,则是为了他们今后的出路考虑。

南投大明,若是只有零星数人,即便上缴了全数的北元印玺,明廷也不会太过重视,封个闲散王爷,在京师养着即可。

但若人数过多,有数万人马的话,则又难免让人忌惮。

一万上下的规模,在秦琪看来刚刚好,既展现了实力,不虞被人小觑,又不致让明廷顾忌。

这一万人汉蒙混和,看似杂乱,但只要不被打散,让明廷敕封一个休养生息的场所,如同朵颜三卫那般,与明军守望互助,就不但有自保之战力,还能耕种建城,发展壮大。

是以秦琪才叮嘱周秦川等人,要施借刀之计,除去心有异志的桀骜之辈,以便将整队人马掌控于手,增加他们同明廷交涉的筹码。

第229章西去

同秦琪的这番筹谋相比,周秦川去辽东的想法不免就粗疏了许多,在辽东既不可能有名分,更不可能从明军那里得到一丝一毫的助力,完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

且全无凭仗,明军若变脸,把他们说成是马匪贼寇,也是毫无办法。

但若与秦博一道,受朝廷敕封,成为敬顺王的属下,那就截然不同了。

大明向来内严外宽,对主动投靠的草原人优渥有加,不拘在哪儿,地方官府和驻军都不敢轻易找茬儿挑衅。

顶着归化和异族王爷的名头,要比白手起家好混得多,且不用与秦琪分离,这就是周秦川在听了秦琪的想法后,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的缘故。

至于西归乌苏克,以图东山再起,秦琪不认为是个好主意。

也先一死,原先被压服的左翼,势必就此群雄并起,再难管束。

也失八秃所在的中翼,则必将成为阿剌的势力范围。

乌苏克即便仍有部分实力,但留在那儿镇守的族叔伯颜帖木儿态度如何,仍未可知。

贸然前去投靠,风险恐怕比南投大明还要大。

即便伯颜帖木儿愿意归附,奉他们为主,尚需面对也先死后,右翼一带不服管教之人的挑衅,比如刚刚征服的东察合台汗国就是一个强劲对手。

在秦琪看来,两位兄长的才略都远逊父亲,别说东征复仇,再度一统草原,就是想要在乌苏克站稳脚跟都不容易。

没了汉人种地纳粮的支持,难度就更大了,毕竟愿意跟着阿失帖木儿远去乌苏克种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

以他们如今境况,哪有实力强迫全体汉人西归乌苏克。

与其如此,不如托庇于大明,修养生息,徐图后计。

草原如今再度四分五裂,就是没有前元印玺,扶持最为弱小的他们,也是符合大明向来的国策和利益的。

至于投奔大明后何处安身,这个却是下一步的事儿了,需得运作打点一番,眼下先把难关过了再说。

一番话有理有据,秦博头一个就变了卦,附和了秦琪的提议。

阿失帖木儿虽然心有不甘,却不得不承认小妹言之有理,无奈中正欲赞成之际,周秦川及时开口,给他帮了个腔。

鸡蛋不可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当时周秦川口不择言说出来的话,众人之前虽然不曾听说过,但是秦琪稍加思索,自然明白了其中含义。

随后秦琪从善如流,将原先的谋划稍加修改,秦博率众往赴东南,投奔大明。

阿失帖木儿则挑选两千精锐,一人双马,火速赶往乌苏克相机行事,若有机会,就收编笼络旧部,兄弟俩遥相呼应,互为倚仗。

若无机可趁,阿失帖木儿可自行决断,该如何行事。

阿失帖木儿自是高兴,他实不愿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投奔大明,无论如何,乌苏克那里,他想要赌上一把。

周秦川此言,深得他心,这个即将成为他妹婿的男人,由是顺眼亲近了许多。

鉴于当时战力孱弱,众人计议,当在迫近大明边境后,阿失帖木儿再自行西去。

到了河套边沿,追兵明显有所顾忌,侵袭的次数少了很多。

毕竟这一带已有明军出没,阿剌动作太大的话,势必惊动大明。

今日正是西去乌苏克的日子,在送别阿失帖木儿之后,各大头目全都聚集到一起,商讨该如何入关附明。

经过十来天的长途跋涉和不间断的战斗,那些不服管教,心有异志的刺头都被剪除。

那些蒙人自是以秦氏兄妹为首,而汉人,已然将周秦川视为了自己等人的大头领,对于跟着秦氏兄妹依附大明的倡导全无异议。

眼下要商讨的,是由谁去打前站,同大明边境的官吏联络搭线,表达自己等人内附的诚意。

依着周秦川的想法,最好能在阿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