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江山争雄 > 分节阅读 376

分节阅读 376(2 / 2)

辛公义摇头道:“可是别忘记,秦国焚书坑儒,摒弃儒家之学,推行酷吏与暴政,才有二世而亡的惨痛国运,值得反思。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矣”

杜如晦自然也不会放弃他的观点,继续反驳道:“辛尚书,此一时彼一时,我等亦是精读儒学之道,也研习其它经纶,光靠一种思维和观点,很难治理如此广袤土地和臣子,加上南北中原,边陲戎地,情况不同,所以,得需要诸多适合时宜的条令来稳固地方。”

罗昭云听闻,觉得辛公义和杜如晦说的都有道理,只不过,杜如晦代表年轻人的思维,比较贴近目前的形势,辛公义讲的是大道理,不算错,却不一定很适合当下的局势。

其实诸子百家的思想,各大儒的说法,很多地方都很有道理,甚至彼此冲突的理念,也各有道理。用的时候,要看环境、时期、场合等,不能教条,不能僵化使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了。

接下来,长孙炽、高孝基、萧瑀、温博彦等人,都支持辛公义的观点;而长孙无忌、褚遂良、魏征等人支持杜如晦的观点,形成了固守派与少壮派的交锋。

这无关党争,而是思想层面的理念不同,都是发自内心地理解,却形成了两股朝中群体。

罗昭云微微点头,他已经大致听明白了,两拨人说的都有一些道理,各汲取一些,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规章制度和推行办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所在。幸亏他的思想来自现代,多出了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观念,对这些人的说法,成熟与否,能够辨析出来,如果化作其它君王,没有超脱这个时代,每次要做一个决定,听信哪一方,可真就有些困难了。

“诸位卿家观点,朕已经明了,皆有一定道理。古之圣贤曾说的好:明主急得其人,暗主急得其势。获得治国的人才,贤明志士,共谋大事,才能定国安邦,这也是诸位聚集在此的原因,天下人才尽入我大华七八成,所以大华才最有希望成就伟业”

罗昭云一番话,让朝中站立的文武大臣们,都感觉舒服受用,得到皇帝这样夸赞,表面虽然神态平静,心下也觉得沾沾自喜。

“朕以为,治国发展,当从流而善,汲取百家观点,不能只遵一家之言,而且,各领域发展也不能厚此薄彼,过于偏激。朕打算从教育、经济、法治都要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尽管目前我大华也是这样推行的,但是力度不够,条令不够明确,动作太小,是以各地并不在意,仍然按照旧观念在恢复经济,没有体现出大华推陈出新的特色。”

“所以朕在今日做第一个决定,就是解除宵禁制度,并在长安城规划商业街区,鼓励夜市和商业活动,当然,税收和注册经营,都需要朝廷设立相关的工商、质检、环保、消防等诸多部门,审核营业资格,产品质量,有法可寻,有令可依,加强西域诸国来华通商”

罗昭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让政事堂的人研究具体操作的部门,翰林院的人研究这些事情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后梳理出来主要观点后,交给中书省起草诏令,各尽其职,彼此牵制。

文武大臣们,愈发觉得当今陛下,思路比他们要开阔,能够包容许多观点,形成更全面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引领在他们的前面,不禁暗自佩服的同时,也在警惕自己以后不能胡乱发言,外行看热闹,内行懂门道,貌似这个陛下除了带兵打仗,马背上得天下外,读治国和搞经济,也很在行。

第八百八十三章驾驭群臣

刺骨的寒风吹过了关中大地,鹅毛大雪飘飞,将城外的寒山都盖上了,银装素裹,一片洁白。

许多树枝上也挂满厚厚积雪,随着北风呼啸而过,欷歔落下,盖住了地面早已枯萎的发黄的草根。

长安城内,大商小贩都在营业,百姓对生活的热情并没有因为寒冷而降低,反而都挂着笑容,因为大华又打了胜仗,君王今早登朝,代表着大华越来越强盛,天下安定的局面就要稳定下来。

皇城门打开,一些文物官员陆续从宫门内走出,穿过皇城,坐上马车和轿子,纷纷打道回府了。

有的官员三五成群相互道别,也有的勾肩搭背,准备去府上继续讨论今早陛下的言论,消化吸收,然后按着圣意来执行。

早朝开了两个时辰,终于结束了,快接近正午,罗昭云退朝回了后宫。

今日的早朝开的还算顺利,罗昭云做足了功课,时隔一年,再次坐在金銮殿上,俯视群臣,在聆听各方请奏和建议的时候,也根据自己的思维,及时说出一些意见,让各部门拟定方案,逐步推行。

总体来说,罗昭云驾驭朝堂的火候,捏拿的愈发成熟了,不怒自威,却又显得彬彬有礼,让文臣武将,都收敛了门阀贵族的自豪和自傲感,乖乖俯首称臣。

君臣之道就是这样,如果君主太过霸道和嗜杀,往往群臣胆颤,朝不保夕,不敢说真话,使得宠臣献媚,忠臣远避。如果君主太过柔弱,往往会出现权臣、枭臣那种,目无一切,结党营私,架空皇权。

罗昭云在掌握其中的火候,把这些根子很深、出身门阀贵族的群臣们,软硬兼施,都能管理驾驭起来,发挥各类人才,为己所用。

当然,要削弱贵族的势力,就要扶持更多草根出身的臣子,如魏征、马周等人,减少一些豪族子弟的重用,来分化门阀制度的影响,否则尾大不掉,的确使得皇权束手束脚,一旦动了各地门阀贵族的利益,就会引发阻抗。

这种阻抗,可能不是硬对抗,非起兵造反,而是软对抗,对政策和条令,消极怠工,敷衍了事,这种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

隋炀帝之所以要大修洛阳城,迁东都,并非后史和演义中描写穷奢极欲,好大喜功,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杨广想要摆脱关陇地区利益团体的制约,他想要摆脱门阀枷锁,将中央集权推向更高的位置。

一旦迁入东都,许多关陇集团的门阀贵族的大臣,都跟着前往洛阳,这样根基就弱了,新的环境,使得皇帝拥有更多大权,随心所欲一些,可以实现他的大业。

只不过后期隋炀帝陷入了辽东的战争不能自拔,否则,可能不会这么快天下大乱。

一个失败的帝王,可能做过一些有意义的事,也被后来的历史抹黑了,全成为昏庸的代名词。

罗昭云回到宫内,庭院内积雪被侍卫和内务寺人、宫女扫开,他走入了皇后的宫内,打算陪一会长孙皇后和皇子。

凤鸾宫外,一小簇修竹葱郁青青,挂满了积雪,青白分明。宫门角落和墙根,种着几棵梅树,姹紫嫣红,红白相间,在寒冷的风中,飘着清香。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罗昭云轻轻吟了一句,心中开朗,开一早朝会得疲惫,顿时消除许多。

这时候,宫内传开悠扬的琴声,有人在抚琴,清美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