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收到,勿用挂念。吾爱述等事,皆知。”
下面是日期,看看时间,不知不觉已经离开一月有余,不知道那边怎么样了,从报纸和新闻上看到的终究只是表面,唐家的处境艰巨,从她离开时就知道,唐家和中央的关系算是彻底没有靠上周家攀上去,中央迟迟没有给任何指使,甚至派了官员山东准备接管。
这很明显。中央政府是想趁机赶走唐家父子我。可是唐家这边也迟迟没有反应,只是驻守着他们的城市,囤粮买兵马,安顿城里百姓,打算要死守到底。
没想到这一拖,就拖了两年,直到1935年,唐瑾瑜奔赴东北,参与到几股势力中一起对抗日本。此事得到全国舆论的支持,甚至传闻唐少帅因此举深受有识之士的赞赏,更多无路可退的东北军加入到鲁军中,就算是其他党派,也对唐家抛出了橄榄枝。
中央政府对此有所忌惮,连夜找人来唐家谈判,甚至还有政委的私密电报,唐瑾瑜用他的方式,做到了他的父亲一直想做的事情。许采薇在报纸上看到这件事的报道是,欣喜雀跃的看着里面记者对唐瑾瑜的正面评价。
唐瑾瑜没有完全相信中央政府,其他党派,日方也拿出优厚的条件想要拉拢唐家,几方势力就在此博弈,就像是几年前的东北一样,全民都在猜测,唐家是否会像是当年的那个张家一样。最后因为偏向中央政府,因为“不抵抗”政策而放弃领土,退居而下。
许采薇怎么也不会相信唐瑾瑜会放弃抵抗,他做了这么多准备,投入了这么多经历,是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准备抗日的,他是宁愿做一个战死的英雄,也不愿意成为临阵脱逃的懦夫,不管这中间到底有多复杂的阴谋算计,多绝妙的连环计策。
这几年,战局和政府都弄得人心惶惶,几方势力一直在博弈,关系也沉沉浮浮,许采薇觉得,唐瑾瑜应该做好了准备,他已经争取到饿最长的期限去准备,她有预感,就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大战就要开始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战局全面拉开,日方做好了自认为完备的计划,他们打着三个月征服全国的旗号,开始了对华人疯狂的进攻。
国人经历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大时代。战火煎逼,梦想涅盘,几乎耗尽了国人的热血。奋斗中,有成功者、失败者、牺牲者,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参与者……在抗战的那个大时代,千千万万的战士倒下了,千千万万的平民倒下了。蝼蚁般被踩在脚下,声息绝灭,但波澜壮阔的战争是靠他们才熬过来了。
就算是这个平静有偏僻的小城,也被每日紧张密鼓的气氛所感染,有好多年轻的人响应了号召,纷纷上了征兵的列车。赶赴战场,也有像她这样的女子,开始牵挂远在战场的男人们。
这里终于有人和她怀着一样的心情了,只是她早比这些人早了好几年。每天去买报纸的人是排着队的,邮局已经不再送信件了,因为信件太多,得让人亲自去拿。她也要和几个同病相怜的老人女人排着队,时不时听他们主动对她发几句牢骚排解排解。
唐瑾瑜的信越来越少,有一次,更是三个月她都收不到来信,那时报纸上就说唐瑾瑜卷入局部战争中的一个主要战区,已经死守在那里近三个月了,还有一批土匪趁火打劫,想要找唐瑾瑜生事。
她又惊又怕,发了电报去问唐瑾瑜的平安,可是,几个问候的字犹如石沉大海,她根本没有收到任何回信。
青石板的大街上,她听到的脚步声已经不再是悠闲的慢悠悠的,而是仓促的急切着,或是像她这样因为沮丧和失落而缓慢的。
她走过一家就在大街上的人家,门外站着两个骑着摩托的军人,大门从里面打开,里面出来的老婆婆收到了两封白色信封,她看到那两封信件的时候就开始嚎啕大哭,手却颤抖着接住了信件。
“请节哀。”那两个军人向她行了一个礼,就带其他信件去其他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