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2 / 2)

却说将小红和春燕赶去睡回笼觉后,贾琮就着烛火,再次开始了一天的课业。

四书八股经义文章,说到底,还是要下苦功,做水磨功夫的。

欲速则不达。

前世大学闲暇时,贾琮也曾看些历史。

看到好多中的主角,穿越没二年,就以高超的水准,一连考中秀才、举人、进士,乃至六首齐中。

好些人因而骂死八股臭八股,好似背了四书五经就能做八股。

这般料想之辈,多半都是与贾琮之前想的一样

然而真正接触后,才会发现其实并非只背好四书五经,就能做好八股文章。

毕竟四书五经加起来才多少字

难道古往今来那些落第之辈都如此蠢笨,都在偷懒,所以他们背不会

难道那些皓首穷经的老童生,就不知道死背书

不是他们不背,而是他们穷尽一生,也背不完浩瀚如烟海的程文典故。

譬如四书中,每一句,甚至每一字,都能单独拿出来衍化出无数的注释和大道文章。

而习经者,正是用那些注释和大道程文,去破题,去解题。

虽贾琮背完了大学,也理解了大概,可距离真正吃透运用,还不知差多远。

学习四书五经,说到底,学的是那些注释经解。

对于这些,只能用时间来慢慢积累底蕴,将四书五经一点点磨到融会贯通,最终学为己用,才算学成。

所以,就算是穿越者有成熟的学习方法,区区一二年的时间,也是远远不够的。

童生秀才或许还可勉强一搏,至于其他,却是想多了

贾琮曾见好些人拿前朝神童杨廷和来类比,言既然杨廷和十二岁能中举,其他人为何不能

他们却不知,杨廷和自两岁显露天赋起,其母就每日不坠的教其认字识文。

四岁起天赋更佳时,还专门宴请名师教导。

一年到头也只有一天假期,其余时日日日苦读不坠。

如此勤学,也要八年之功,至十二岁方一举中举。

之后又苦读七年,积累底蕴,方才于十九岁考中进士,还不是前三甲

如此天赋,又得名师指点,尚且需要十数年的积累。

那些幻想学个一二年就能一路考穿的人,实在是痴人说梦。

再者,杨廷和又是何等惊艳的天赋,寻常人谁人能比

打个很形象的比方,如果你前世就是个学渣,作文没得过全国作文大奖,那么穿越后,八成还是学渣的命。

做文章什么时候能用归纳法来学习了

做好文章和写好作文是一个道理,更需要灵性,也更需要悟性。

而灵性和悟性的作用,就是能在浩瀚如烟海的典故文章大海中,挑选出最恰当的“贝壳”,然后组成盛世华章,甚至赋予灵魂。

通俗些说,就是一篇好文章,需要九十九的汗水,加一分的天赋。

而那一分的天赋,最为重要。

否则也不至于那么多的学子,苦读到白头,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却依旧做不出有灵性的好文章。

幸运的是,贾琮前世作为一枚大学霸,虽然学的是医科,可他对文字天生敏感,极有灵性,从小到大多次获得全国作文大奖。

虽然作文和经义文章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文字之间总是有通性的。

总之,他不缺那一分文字天赋。

因此他现在最需要的,是沉下心来,用九十九分的汗水,去积累底蕴。

时间一点点的流逝,贾琮始终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平常温润的双眼,此刻也聚精会神,显得犀利明亮。

所谓的学习效率,除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外,说白了,无非“专注”二字。

绝大多数都知道,也明白这点,只可惜他们做不到

三百千等蒙学贾琮已学通,接下来,便是儒学十三经。

如果说蒙学相当于后世的小学,那么十三经的学习,就是中学学习。

所谓儒学十三经,就是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和孟子十三本经传。

其中四书五经且不说,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为春秋三传,注释春秋重在史。

孝经则为论述孝道的专著。

而尔雅则是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通俗些说,就是解读经义的工具书。

十三经为儒学根本经典,将这十三经背熟了理解透了,才算是“中学毕业”。

之后,才有资格和底蕴解读先贤名师的经义文章,如昭明文选,八大家文抄。

昭明文选是南朝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组织文人所编,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朝,八九百年间百余位名家之作。

而八大家文抄,则是韩愈、三苏等八位经学大家的文章。

之后还要再读如国语、国策、汉书、楚辞等史书,以壮视野胸怀。

读懂读透这些先贤文章之后,腹有经纶,方能开始自作经义文章之路。

而贾琮如今还远未到“上路入门”这一阶段,他还在研习十三经,还刚在积累底蕴的阶段。

实际上,若非贾政将自己的藏书都送给了他,光这些书籍贾琮都置办不齐,也置办不起。

寒门难出贵子,不是没有原因的。

通常江南富庶之地,一家也只供得起一个读书人。

天色渐明,东方出现了一抹鱼肚白。

当贾琮听到一些动静,抬起头时,窗外已经大亮。

看向正在往炭盆里添炭的小丫头子觅儿,他道:“现在几时了”

觅儿忙笑着应道:“回三爷,辰时末刻了,快巳时了哩。”

贾琮点点头,辰时末巳时初,也就是快早晨九点了。

这个年代的计时挺有趣,时辰自不必多说,一天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后世的两个小时。

而所谓的“刻”,是指用沙漏计时,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大约是十四分二十四秒。

另外,一夜又分五更,一更天大概是晚上七点至九点,二更天则是九点到十二点。

常说的三更天了,说的就是十二点到一点。

贾琮从辰时初开始学习,至此已经坐了两个小时了。

他站起身来,活动了下筋骨。

正巧娟儿又进来添水,便走了出去透透气。

免得小丫头们做事时蹑手蹑脚的,唯恐惊扰了他。

站在门前月台上,放眼望去,能看到许多砖石上,都有精美的雕刻。

屋檐向上弯起的飞角,气势飞扬。

雪白的墙肚,虎皮磨石为基。

庭院两边种着几十尾墨竹,临冬不枯。

墨竹院曾是贾政和贾珠的书房,虽不大,但颇为精巧雅致。

和他当初住的东路院耳房,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若非不远的几年后贾家必有山崩之忧,会造成家破人亡,贾琮其实愿意这样慢慢读书,靠自己搏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