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君身上有一股子让苏娇杨都咋舌的韧性,但凡是他认准的事情,绝对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一辈子待业
如果真的待业一辈子,他自己的良心都过不去的。
苏娇杨都打算好了,假若葛君报考志愿的时候来咨询她的意见,那她会劝葛君去念计算机专业,这是未来世界的支柱产业,前途无法估量。
计划永远都赶不上变化,苏娇杨没有想到,在葛君中考的成绩出来之后,国科大的校长突然找上门来了。
国科大与国防科大相差一个字,地理位置却隔了上千公里。
国科大的校长也是核工程研究领域的,同苏娇杨见过几次,算是点头之交,他突然找上门来,苏娇杨有些琢磨不透。
难道是国科大的校长也打算参评一下院士需要她给支持支持
虽然科学院和工程院那边都没有明确规定说,每年参评时,一个科研领域只能出一个院士,但之前也从没出现过一个科研领域同一年出现数个院士的情况。
而且苏娇杨同谢荣成教授交好,整个可控核聚变项目中,虽然人人都说她居功至伟,但苏娇杨却觉得谢荣成教授做的活儿,付出的精力,都比她多太多了。她只是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那些老大难给解决了一下而已,整个项目是谢荣成教授盯着坐下来的。
看了国科大的校长好几眼,苏娇杨心里想好了婉拒的词,结果就听见过那国科大的校长说,“苏教授,我这次来,是想找你要一个人。”
苏
娇杨愣住,“要一个人你们要谁”
“你儿子,葛君。”
苏娇杨:“”
怎么还同葛君搭上关系了
她还以为国科大的校长是打算从国重团队中挖走一个院士级的研究员呢
“王校长,您能同我大致说说,你们要葛君是打算做什么吗葛君还小,今年后半年才会升高中,我不希望孩子耽误学业。”
国防科大的校长解释道:“苏教授,你放心吧,孩子的学业是一定不会耽误的。”
“事情是这样,我们学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成立了一个国科大少年班,后半年就要开学,教授的东西是高中和大学绑一块儿的,课程难度由浅入深,舍弃一些无用的课程,争取能在三年高中加两年本科的时间内,培养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您家孩子很优秀,所以我们想吸纳他进入国科大,成为国科大少年班里的第一批学生。教育资源等方面请您一定要放心,就算国科大想拿着这些英才做实验,教育部也绝对不会同意。”
“听说在前几次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咱们国家的学生拿到的分数都不高,国科大有意将葛君给推选上去,不过我们还缺一个辅导少年班的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老师,思来想去,只有您最有这个资格,也只有您做这个最合适。毕竟,您的孩子也要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让别人来教他,您也不放心,是不是这个道理”
苏娇杨摇头,“不是,我还是相信广大教育界领域的同行的。而且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的那点儿东西,我早就教给葛君了,您找我没空,找葛君说不定还能问出点东西来。至于说葛君要不要去参加国科大的少年班,您还是等等答复吧,我问问孩子,听了孩子的想法之后再给您回复。”
国科大的校长也没逼苏娇杨,平平淡淡地聊了几句,最后便回招待所去等消息了。
当天晚上,苏娇杨把这件事同葛君说了,她问葛君有没有想念的专业,葛君笃定地回答说,“有”
苏娇杨又问,“小君,方便同妈说说你想念什么专业吗”
葛君犹豫了好一会儿后,才红着脸回答,“妈,我想去学航空航天飞机设计。”
作者有话要说:我太困了,晚安,明天继续日六
第125章对个屁啊
听了葛君的理想之后,苏娇杨脸上写满了复杂。
“小君,你要是想做航空航天设计,那去国科大也没用啊,你唐奶奶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目前正准备申请航空飞机的项目,你跟着她学就成,何必跑去国科大我觉得国科大也不是最好的选择,不如安心念个高中,到时候去南航或者北航去,只要你好好学,肯定能去的了。”
葛君掰着手指头给苏娇杨算了一笔账,“妈,我要是按部就班地念,那还得念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一共七年,可我如果去国科大念少年班的话,只要五年时间就念出来了,而且国科大少年班毕业之后拿的可不仅仅是本科学位,我到时候再去找唐奶奶,你看成不”
“可是小君儿,你得想好了,要是你去国科大念了少年班,可能会很累。”苏娇杨还是有些担忧。
虽然不是亲生的,但这么多年相处下来,和亲生的也没什么区别。
儿行千里母担忧。
葛君咧着嘴笑,“有啥好担心的从国科大到国防科大,乘超级列车的话,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我每周都能回来过周末呢。再说了,干啥不累听姥姥说,你们当初上山下乡的时候,那才叫一个累。什么活儿都不会做的大学生,全都给塞到农村去,又是养猪又是种地妈,你说上山下乡累还是去国科大学习累”
苏娇杨:“”
这倒霉孩子怎么越来越牙尖嘴利了
不过葛君有些话说得挺对,去国科大少年班学习,哪怕再累再苦,也绝对不会比养猪种地苦,想想农村的孩子,她确实是操心太过了。
而且再想想自个儿身上的变化,尤其是遇到事情能够豁出去的这精神,就是在杜家庄插队那几年磨练出来的。
上山下乡的那段日子是真的苦,农闲的时候还好说些,杜家庄的人不算那种特爱折腾的,老百姓们不做农活的时候,她们也都能闲一阵子,可遇到农忙的时候,每天累得都直不起腰来。
刚开始的时候,杜家庄还搞大锅饭,找了一个抠抠索索的老太太给她们这些知青做饭,那老太太是个极品,熬得一大锅米汤里,只稀稀拉拉飘着几粒米,蒸的窝窝头全都是糙面,吃起来还硌嗓子,粥里还不容易煮点红薯,还是不削皮的那种,闻着都是土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