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十万平方公里的荒漠上种满绿植,为地球头上加点绿
3千磨万击还坚劲。学术一直都存在,身为学术界的一员,你是真理的坚决拥护者,去化身为学术界打假斗士吧将那些欺世盗名之辈一个一个抓出来,将他们的阴谋粉碎,阻止他们继续坑蒙拐骗任务评定标准:找到五十位学术界的欺世盗名之辈,并让他她们身败名裂。
同智障系统相处了这么久,苏娇杨已经习惯智障系统的这种不靠谱了。
且先说任务一,早晨从京城出发,先跑去羊城喝碗茶汤,再跑去金陵吃碗小笼包,最后还要来平沙市的橘子洲头逛一圈,最后还要返回京城吃午饭,当一天是两百四十个小时吗
不说后面的行程,单单是从京城去羊城,坐火车就得三天三夜。
还有那任务二,植树造林是好事,可是这智障系统能不能不要狮子大开口的这么明显给五十万平方公里的荒漠种上树,还得保证那些树的成活率,当她是土地婆吗
以她现在的身家,连那些树种都买不起。
看到任务三的时候,苏娇杨脸上笑嘻嘻,心里的脏话实则说了一批又一批。
她还要在学术圈中混啊,怎么能做学术圈的不
哪怕她只是盯着存在学术不端、学术的人看,只是冲那些人下手,依旧会引得其他人不喜,甚至极有可能导致人人自危的局面。
所有人都像防贼一样防着她,那苏娇杨还要不要活了
智障系统的提示音陡然响起,“请宿主在三十秒内做出决定,选择任务,否则将”
“否则将采用电一电惩罚,对不”
苏娇杨被智障系统电了一次,吓了几次,已经可以淡定地抢答了,她的目光跳过任务三,在任务一和任务二之上扫了两遍,最终果断地选择了任务一。
她总觉得刚刚得到的那个动力机车模型与任务一有关。
第41章再次投稿
苏娇杨是真的很有学术自信,别人投稿时,多半不会将所有的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因为他们担心遇到一些偏好性强的期刊,直接将自己的全部成果否定掉。
可苏娇杨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
苏娇杨觉得,不管期刊的质量好坏,期刊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记录真理。
所以她在投稿前,并没有特别认真、特别费心地甄别期刊门类,而是简单地翻了翻自己之前看文献时记下的笔记,挑选了一本自己比较欣赏的期刊全球经济,然后直接将稿件给投了出去。
苏娇杨不知道的是,全球经济是经济学领域的国际顶刊,比同为顶刊的经济学报要厉害了不知道多少倍。
只不过想想苏娇杨看文献时的挑剔程度,不管是引用率多么高的文章,苏娇杨都不会将其当成真理来拜读,她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
就是因为苏娇杨看文献时读的挑剔,这才让苏娇杨第一眼就选中了经济学领域的顶刊全球经济。其实仔细想想,这样做是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
那些刊登在全球经济上的文章质量都不差,苏娇杨的眼神那么挑剔,都发现不了太多争议的东西,而其它期刊就不一样了,在苏娇杨看来,发表在很多期刊上的文章都是狗屁不通的,随随便便就敢下定义正是因为那些对学术成果不负责任的文章存在,这才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搞成了一团乱麻。
不是所有的学术成果都应当被公布出来。
虽然这种说法有违学术自由的理念,但很多学术成果在没有经过检验之前,贸然公布出来,是会误导别人的。
在苏娇杨看来,前人关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就存在很多被误导的小可怜。
却说另外一边,全球经济编辑部收到苏娇杨投去的稿件之后,整个编辑部都震惊了。
他们平常收到的稿件都是二十页到三十页的手写稿,经过排版与印刷之后,刊登在期刊上所占的页面也就十几页,就算偶尔有些学者做出来的成果比较重要,那也顶多会收到五六十页的手写稿,精心排版整理之后,占据期刊的版面也不过三四十页。
可这个从华国寄来的稿件实在是太厚了,摞在那儿,厚度堪比十本全球经济摞在一起的总和。
全球经济的主编扯着嘴角拆开苏娇杨寄来的稿件,本着负责的态度,将稿件分发给不同的审稿编辑去审阅。
这些审稿编辑中,学历最差的都是经济学硕士,还是在全欧联赛中拿过冠军的经济学硕士,学历稍微高一点的便是博士,还有很多人是高校经济系的教授,如今退休,被全球经济返聘回来发挥余热。
这些人一拿到苏娇杨的稿件,立马就去看了。
看完之后,全球经济编辑部立马召开了会议,开始就苏娇杨投来的稿件交换意见。
主编问,“想来大家已经完成第一轮的审阅了,有没有谁要提出退稿意见”
一众编辑眉头紧锁,无人出声。
主编拍板道:“那就自由搭对,找到自己心目中最适合审阅刚刚看过的那篇论文的人,然后让他来审,进入第二轮审阅”
半个小时候,主编又把人召集了起来,问,“二轮时间到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论文中存在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