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释了一通自己审稿速度变慢的原因。
苏娇杨还在信中表示,自己手头目前没有明确的科研项目,应当会划分出一大块时间用来审文,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给数学纪年更多的反馈。
收到苏娇杨信件的数学纪年编辑部都惊呆了。
这位前不久才证明了黑德尔猜想的华籍学者,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证明了悬而未决数百年的霍达猜想,而且他们看这位华籍学者的投稿中,所有步骤都被写的明明白白,哪怕是上下两个存在充分必要关系的推导过程,这位华籍学者都将推导过程详细的写了出来,计算过程都没有省略一步虽然这步骤看着有些繁琐,但却将论文的阅读难度降低到了寻常学者就能看明白的水平,大大降低了审稿难度。
同时,从那详细的论文证明过程中,数学纪年编辑部的编辑也体会到了浓浓的学术自信。
这位华籍学者敢写的这么详细,一定是因为她已经做了完全的准备,对自己的成果绝对自信,一点儿都不怕别人来挑刺。
说起来,这位华籍学者证明霍达猜想时用到的方法,还是普林斯顿帕克学派的多方法复合法,只不过讽刺的是,帕克将多方法复合法当成了招摇撞骗的手段,而这位华籍学者却是将多方法复合法当做真正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
帕克在应用多方法复合法的时候,总是遮遮掩掩,故弄玄虚,鲜少有人能看懂他那跳跃性极强的证明过程,而这位华籍学者在应用多方法复合法的时候,却将整个过程拆解得如同小学计算题一样容易,只要稍稍有基础,就一定能够顺着论文证明思路读下来能不能领会到论文中的宝藏,这点另当别论。
事关霍达猜想这种数学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大猜想,数学纪年编辑部赶紧联系国际数学界知名学者,并且还将这一则消息报给了国际数学家联盟,请国际数学家联盟来为霍达猜想的证明过程做决断。
国际数学家联盟的人内心是复杂的,不是因为霍达猜想给证明了,而是因为证明霍达猜想的这个人是苏娇杨。
苏娇杨对于数学界做出来的功绩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谈霍达猜想,单单说替黑德尔猜想洗刷了冤屈这点,苏娇杨就配在数学课本上占据半张页面。
可当初为帕克教授站队的也是国际数学家联盟。
苏娇杨之前的所作所为就等于是在打国际数学家联盟的脸啊
可事关霍达猜想,就算他们心中有再多的想法,该走的流程必须走,哪怕是抱着挑刺的心思去看苏娇杨的论文,他们也得客客气气的把流程走完。
国际数学家联盟的主席已经想好了,他得在论文的内容上多多挑刺,就算苏娇杨的证明过程没有问题,他也得挑出一些刺来,让苏娇杨好好修改,多吃吃苦头,若是论文内容出现了问题,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拒绝认证这个科研成果,并且用严厉的词句来谴责苏娇杨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
抱着挑刺的心态,国际数学家联盟来的一众大佬开始对着苏娇杨的论文证明过程评审,他们的想法是用严苛的标准让苏娇杨绝望崩溃,没想到最先崩溃的人会是他们自己。
苏娇杨的论文写得太详细了,过程详实细致,论证有理有据,思维逻辑严谨缜密这是一篇让挑刺人心生绝望的文章。
从头看到尾,论文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人用多种方法来推导验证,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发现,整个论证过程已经完美得堪称艺术品了,国际数学家联盟不得不为这篇论文出具认证文件。
国际数学家联盟的人只能寄希望于苏娇杨和帕克不同,帕克会被人掘坟鞭尸,苏娇杨不会。
另外一边,身在国防科大数学系的苏娇杨恨不得给自己来几个大嘴巴子,好好惩罚一下自己这堪比乌鸦嘴的嘴皮子。
她给数学纪年的信中还说,自己的事情已经做完,暂时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可以全心全意地审核文章,结果宋忠堂教授第二天就亲自过来找她了,还将发展经济学中的一系列数学问题都甩给了她。
苏娇杨没想到的是,居然会有这么一天,自个儿一个地地道道的数学系学生,会跑去学金融系学生该学的东西。
这到底是该哭还是该笑呢
第28章全力以赴
宋忠堂教授给苏娇杨分配下来的课题,正是适应当下国情及发展所需的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最先萌芽与西方国家,主要研究内容为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华国一直都扮演者自给自足的小农国家角色,而伟人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号召之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成为了全国上下的共同追求,工业化亦成为了全国发展的主旋律。
发展经济学便成为了指导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
经济学与数学是分不开家的,尤其是发展经济学这种需要运用数学模型来结合实际推导未来发展走向的学科,更是与数学密不可分。
宋忠堂教授作为国内应用数学界的泰斗人物,被国家委以重任,当仁不让地扛起了发展经济学的重担。来到国防科大之后,宋忠堂教授组建的团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都在研究发展经济学,这些人肩上扛着的,是引领国家走向繁荣与复兴的希望。
而今天,宋忠堂教授实在忍不住了,决定向苏娇杨下手,将苏娇杨也推进发展经济学的大火坑、大熔炉中来。
发展经济学是火坑,是熔炉,同样也是很多学者的涅槃重生之地。
如果能够在发展经济学中取得突破,那必然会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甭管是名还是利,都会纷至沓来。
苏娇杨原本的打算是,自己只负责发展经济学中与数学相关的命题,将所有同经济学沾边的命题都交给宋忠堂教授课题组的其他人来做,她的发展重心还是放在数学上。
可没过多久,苏娇杨就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经济学中提到了很多生僻的定义,将每个专业词汇术语拆解开来,每个字苏娇杨都认识,可把那些字组合在一起,苏娇杨就看不懂了。
隔行如隔山。
其次,哪怕是脱胎于经济学中的数学问题,都与经济学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单单以数学思维去衡量那些问题,做出来的很多成果太过理想,缺乏了经济学条件约束的数学结果,可信度实在太低,甚至有很多结果是与经济学理论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