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1 / 2)

d系,甚至看起来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对于数学与语言能力的提升,又是立竿见影的。

这两本书对苏娇杨的帮助与提升并不在学识上,还在逻辑与直觉上。

在遇到一道十分难的题目时,数学直觉好的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直觉找到破题的关键点,哪怕没有太多的把握,也能摸着石头过河,渡到河的彼岸。

而数学直觉差的人只能碰运气,运气好的时候,问题或许会磕磕碰碰地解决,运气差的时候,估计做着做着就不知道跑偏到哪儿去了。

时间如滚滚东逝水,一晃便到了高考这一天。

距离杜家庄最近的高考考点设在县城,苏娇杨同柳蔓和杜燕商量过,在县城与杜家庄之间来回跑实在是太费力费时了,不如就近在县城招待所住下,等考完之后再回来。

万事俱备,接下来便是数日的鏖战。

对于数理化科目,苏娇杨完全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答题机器,她并没有因为题目简单而欣喜若狂,也没有因为偶尔遇到一些难题而颓丧,整个考试过程都淡定无比。

抱着简单题不轻视,困难题不畏惧的原则,苏娇杨始终保持着冷静地头脑,做完题目之后,她还回头检查了好多遍,直到停笔收卷的哨声响起,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不论题目难易,高考都值得慎重对待。

这是对考试的尊重。

也是对那些为了恢复高考而奔走呼号的教育大家们的尊重。

两天时间匆匆过去,考试题目并没有给苏娇杨太多惊艳的感觉,大抵是因为头年恢复高考,各地命题人都不愿意冒险,所以题目大多出的中规中矩。

唯一让苏娇杨惊艳的,是语文作文考试题目我将怎样度过今后不平凡的二十三年。

这二十三年是指从恢复高考开始,到本世纪的尾声。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已经为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今高考的恢复,更是为那些立志于报效国家的人才铺就了登天梯。

苏娇杨原先便是津大学子,如今在农村蛰居十年,阅便普罗大众的真实生活,也听懂了普罗大众的本质诉求不知不觉间,这十年中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东西,都已经影响到了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既然已经看到了问题,往后要做的事情,自然是用尽自身的力气,去解决问题

洋洋洒洒八百字,苏娇杨将自己心中的抱负全都写进了文章里,她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她相信科技解放双手,也相信科技改变生活,所以要将自身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科学研究中去

高考结束,苏娇杨等人返回杜家庄知青点。

相比起其它考生的惶惶,杜家庄的知青们就淡定多了,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半路才捡起来的知识,但架不住苏娇杨给他们开过小灶啊

或许那已经不能叫小灶了,那得叫大锅饭。

在红星小学大教室的那些日子里,苏娇杨并不是遇题讲题,她会通过一道题目将隐藏在这道题目背后的很多知识点全都讲出来,讲明白,甚至还会举一反三地分析解题思路,这样做的后果便是高考考完之后,别的地方的考生尚且会为了一道题的答案争论不休,辩个脸红脖子粗,但杜家庄周边的学生则是讨论着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哎,物理最后一道大题,答案是不是根号三”

“肯定是啊这种题目苏知青讲过三次,每次都会分析知识点,还记得苏知青写的那几道例题么和这次考卷上的题目太像了,苏知青写的那几道例题比这次考卷上的题还难呢”

“化学呢化学呢那个粗盐提纯的题目,你们最后用的是什么东西提纯的”

“肯定是澄清石灰水啊苏知青都编了一个顺口溜,只要把顺口溜给背会了,就算不懂提纯的原理,那答案闭着眼睛也能蒙出来吧粗盐提纯考察的东西就那么点儿,苏知青讲了不下五遍,要是再做不出来,那就真成傻子了”

“数学的题目是真简单啊,我感觉比之前做书上的例题还要容易。尤其是后面的大题,苏知青都讲过,我做题的时候一直在偷乐,眼睛往旁边瞄了几次,我看到我斜后桌的那个麻花辫油亮的大脑门姑娘一边做一边哭,心里还纳闷了,这题目这么简单,怎么还能被难哭了呢”

“你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要不是苏知青当初讲的认真细致,你肯定也给难哭了你以为我忘了苏知青给我们开小灶之前,你这个狗娃子连代数都没学完呢,指望你自个儿那龟爬一样的复习速度,就算参加明年夏天的那次考试,你都不一定能复习完”

“嗨,你还好意思说我,你不也一样吗你的代数还没我学的好呢当时也是我先去听了苏知青讲,后来才喊你的,你怎么就翻脸不认人,还倒打一耙了呢”

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下午,省教育厅就公布参考答案了,哪有考生不关系这个

对完答案之后,几家欢喜几家愁。

杜家庄的知青们都乐坏了,大家都在估分,考的最差的那一个都估了三百二十多分,像柳蔓这一挂儿的人估出来的分数都在四百分左右,更别提苏娇杨了。

苏娇杨只是瞅了一眼答案,然后就继续看书去了,现在的她十分享受通过看书来提升自我的这种生活方式。

只不过苏娇杨一心想要求个清净,别人却不愿意给她,那些在高考前得到苏娇杨指点的考生都上门来表示感谢了。

有人拎着鸡,有人拎着鸭,还有人拎着自家的铁锅和大鹅,十里八乡来的人都有,全是来向苏娇杨表示感谢的。

来表示感谢的那些人太热情,反倒是将苏娇杨给整的有些不大好意思了。

高考改变命运,苏娇杨觉得自个儿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但对于那些考生、对于那些家长来说,这份恩情却沉甸甸地压在了心上。

那些考生及家长们送来的东西很多,多数都是些吃食,没什么贵重的,但凭苏娇杨几个却是无论如何都吃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