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11(2 / 2)

他跟着站起来,重重的点头道:“使得,你说的很对,老张头比那些贪官污吏强多了,别说知县,知府都当得”

张老汉闻言,那身体又忍不住颤抖起来,两位宰辅都点头了,看样子他是真要当知县了,县太爷啊

张斌见状,连忙拍着他的肩膀道:“行了,带我们去其他农户家好好看看吧。”

张老汉被拍的一个机灵,连忙点头哈腰的引着张斌一行人向其他农户家走去。

张斌仔细检查了十余户人家,心中对着张老汉越发满意了,这张家湾可不是表面上干净整洁,井井有条,每家每户屋里屋外都差不多,没有一丝破败的痕迹,而且每家每户的粮食都很充足,看样子,这张老汉是真费心了,其人也相当的廉洁,没有克扣老百姓一丝一毫的粮食。

走访了将近半个时辰,各家各户饭菜都上桌了,张斌这才带着一行人回到张老汉家的院子。

这次考察算是圆满结束了,张老汉也不好意思留这帮大老爷吃粗茶淡饭,张斌正准备告辞回京呢,一个比张老汉年纪还大的老头却突然拿着卷红纸颤巍巍的走进来,跪在张斌跟前,举着红纸激动的道:“太师大老爷,能不能请您留幅字,小老儿想留着当传家宝”

张斌连忙将他扶起来,又接过他手中的红纸展开看了一下,竟然是新纸,而且质量还相当不错,这东西,饥民估计买不起,就算买的起也不会无聊的去买这些不能吃的,东盛堂为什么要给人发这没用的东西呢,他不由转头疑惑看向随同而来的东盛堂掌柜。

那掌柜连忙拱手道:“大人,这是发给他们写对联的,乔迁新居一般都要在大门上贴幅对联以示喜庆。”

考虑的倒是周到,但是你们没帮人把字也写上啊,这会儿农村能有几个写得出对联的。

他点了点头,微笑道:“好,我也没给大家送什么东西,就帮大家写几幅对联,略表心意吧。”

说罢,他又坐回小桌前,提起笔来思索了一下,又吩咐张老汉去通知所有老百姓,想写对联的都可以把红纸拿过来,这才提起笔认真的写起来。

这下整个村子都轰动了,当朝宰辅,太师大老爷要给大家写对联,那绝对可以当传家宝流传下去啊

村里所有人几乎都丢下饭碗,翻出红纸,疯狂的涌向张老汉家的院子,很快,院子外面便围满了拿着红纸的老百姓,不过,他们都很守规矩,张老汉一声吆喝,他们便老老实实的排好队等着,没一个争抢的。

文震孟一看外面长长的队伍,又看了看挥笔疾书的张斌,不由技痒道:“双全,我这也没给乡亲们带什么东西,要不,我也给乡亲们写几幅对联”

张斌闻言不由放下毛笔,拍着额头道:“哎呀,怎么把状元郎给忘了,献丑了,献丑了。”

紧接着,他又转头对张老汉道:“这位宰辅大人可是天启元年的状元郎,大忠臣文天祥之后,嘉靖朝四大才子文徵明的曾孙,当世大文豪,字写的比我强多了,你这还有笔没”

张老汉闻言,惊的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没想到,这位宰辅大人竟然这么大的来头,愣了一下,他才激动的点了点头,随即一溜烟跑进屋里又取出一支毛笔。

这下张家湾的老百姓真有福了,张斌乃是当世名臣,文震孟也是当世大文豪,他们的字这会儿随随便便都能卖出几十两银子一幅,再过几年,那更是几百两甚至几千两都求不到了,因为那时候张斌已经成为一个传说,文震孟却不幸去世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就略过不表了。

第九十二章灾情蔓延

京畿地区铁路网络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张斌好像对这个大工程极为上心,只要哪天奏折少一点,他便会抓紧时间在上午写完票拟,然后便带着二三十个护卫骑着战马到处视察。

崇祯收到东厂的密报,对付张斌的心思也慢慢淡了,这张斌既然这么识趣,又不干预朝政又不干预军政,何必去收拾他呢,他现在可是被民间誉为岳飞般的大忠臣,如果自己收拾了他,这昏君之名恐怕会传遍大明甚至是周边所有国家。

崇祯可不认为自己是昏君,他还想当明君呢,他认为自己还是很英明的,张斌这样的枭雄都被自己整治的服服帖帖,历朝历代还没出过几个这么厉害的皇帝呢。

薛国观貌似对张斌这岳飞般的名声颇为忌惮,他没事也不敢去撩拨张斌,因为他不想再次被扣上“现世秦桧”的臭名,更不想好不容易换好的大门再被人泼满大粪。

朝堂之上就这样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张斌不管事,崇祯和薛国观也懒得动管他,反正朝政、军政、官员任免都由他俩说了算,又何必没事找事去动张斌,给自己找不自在呢。

张斌也懒得管他们,能这样相安无事最好,太子朱慈烺虚岁都十二岁了,再让他们蹦跶三年也没什么,这对昏君奸臣只要不惹他就行,他正好趁此机会为以后迁移饥民和发展经济做准备。

四月初,京城通往大沽港的铁路终于建成通车了,这条铁路全长约三百三十里,设计时速为一百里每个时辰,换算成后世的说法就是二十五公里每小时。

这种速度,只能堪堪和战马的最慢奔跑速度相比,也就是说,你如果骑着战马,稍微抽两鞭子就能超过火车的速度,这速度,在明朝这会儿都不算快的,就更别说和后世的火车相比了。

但是,火车有个优势,那就是不会有疲倦这一说,如果是骑着战马狂奔,跑个百里左右就得休息一下,不然,战马会受不了,如果连续狂奔三百里,战马非跑的口吐白沫不可,火车就不一样了,只要煤和水足够,连续跑几个来回都没一点问题,更重要的是火车的运力惊人,比如说,拉粮食,一万石粮,最少要组织上千辆马车,而且那速度还慢的惊人,用火车拉,一辆十节货运车厢的火车轻轻松松装下,而且一点都不影响速度。

这其中节省的人力和物力简直无法估量,中间产生的利润也是无法估算,崇祯还认为东盛堂有点傻帽,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修筑铁路,制造火车,这么久了还不收钱,岂不亏死,要知道,光是他们雇佣的劳力就数以十万记,每个月光是粮食都要消耗几十万石

他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利润,光是粮食这一项利润就高的惊人,现在铁路沟通的河南和陕西两个行省还有上千万人口,地里不产粮食,他们总要活,就算只有一半人口需要买粮食吃,那一个月也是两三百万石的粮食,而这会儿福广的粮食一石还不到一两,转运到河南和陕西,二两银子都是便宜的离谱的价格,这中间的利润一倍都不止。

当然,老百姓一般都出不起钱,买不起粮食,不然他们也不会饿的造反。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没钱没关系啊,很多东西都可以兑换粮食,比如瓷器、比如煤炭、比如木材,这些都可以换粮食,当然,换取粮食的时候这些东西的价格也比福广沿海要便宜的多,这样东盛堂又可以多赚一笔。

如果不会烧瓷器,又没有木材采伐,也挖不到煤也没关系,还可以织布、绣花、做手工艺品等等,东盛堂可以提供原料,做出来的东西也可以收购,这劳力又比福广那边便宜的多,比如织布,甚至跟机器织布都有的一拼。

还有,地里种不出粮食有的地方可以种出棉花啊,种出来的棉花也可以换粮食啊。

总之,只要肯想办法,总能找点东西或者找点事干来换取粮食,整个西北都可以变成东盛堂的廉价大工厂,依靠恐怖的运力,东盛堂也能赚取惊人的利润。

张斌站在大沽新港的码头上,看着挥汗如雨,搬运粮食的苦力,不由长叹一声,前面这些,还只是他的构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