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人会冒着拉死的危险,狂吃大黄药。
光宗那是被太监崔文升灌的,张凤翼却是自己给自己灌的,因为他不敢去湖广送死啊,与其督师福广不利,被崇祯迁怒砍了脑袋,甚至抄家灭族,还不如吃狂吃大黄,拉死算球,这样至少自己是病逝的,不会祸及家人。
吃大黄把自己拉死,有这么猛的人吗
还真有,这张凤翼历史上真是吃大黄药把自己拉死的
明末历史上这种奇葩事多了,很多大臣,不知道是为了脱罪,还是为了追随明光宗于九泉之下,都选择了疯狂服用大黄药把自己拉死
不说别的,光是兵部尚书,就有两个是畏罪吞服大黄药而死,张凤翼是一个,另一个梁廷栋也是畏敌怯战,害怕崇祯迁怒,宰了他还牵连家人,也疯狂吞服大黄药把自己拉死了
这下崇祯又傻眼了,他专门令御医去探视了一番,这张凤翼是真腹泻不止,拉的就剩下半条命了,当然,张凤翼给出的解释是自己得了风寒,所以腹泻不止,他可不敢说自己是畏罪吞药。
这理由,崇祯还真信,因为他父皇也是得了风寒,腹泻不止,拉死了。
这是官方给出来的解释,当时宫中的情况复杂无比,崇祯还只是个小孩,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父皇是怎么死的。
后面,浙党伙同魏忠贤,欺骗天启,说光宗是得了风寒,腹泻不止,不治身亡,天启信了,崇祯这个小弟弟当然也信了,不然,谋害皇上这么大的罪,那还不得杀的血流成河啊
这兵部尚书“病了”,五省总督又在前往洛阳解围的路上,怎么办呢
难道任由反贼占着襄阳,不去管吗
这个当然是不可能的,崇祯被逼无奈,只得再次向张斌求救,让他想想办法,分出点人马来,暂时去收拾一下反贼。
张斌收到皇上含蓄的旨意,撇嘴笑了笑,随即便将辽东现在兵力的分布一一列到奏折上,给崇祯发了回去,让崇祯看看,这辽东能不能抽调人马。
现在,整个辽东兵力虽然达到了空前的二十多万,但是,要防守的区域也多了,兵力几乎全部散开了。
山海关,蓟州镇边兵加上辽东军总共才一万五千人,这天下第一雄关才这么点人驻守,还能再少吗;
关宁锦防线,五座城池加十余个堡垒总共才三万多人驻守,平均下来,一座城池才五千人,一个堡垒才两千人;
三台子河一线,五座堡垒,总共才两万五千人驻守,每座堡垒也才五千人;
辽河一线,五座堡垒,除了大辽河堡两万,其他每座都是一万,这些堡垒对岸可连着建奴控制区域,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建奴主力偷袭,这点人已经少的不能再少了;
辽东南部,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将近六百里新收复区域,总共才两万人驻守,他们还要面对五六万建奴大军,这点人也严重不够;
海州城倒是驻扎了八万大军,但是,与其相对的辽阳城可驻扎着二十多万建奴主力,八万大军要抽走一部分,万一建奴疯狂来攻,海州城一丢,后面的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就将直面建奴主力,这里的人敢调走吗
崇祯一看张斌的奏折,顿时哑口无言,正如张斌所说的那样,除非放弃刚收复的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和金州卫,全面退守辽河一线,不然,辽东还要增加人马,如果还抽调人马,辽东战局随时有可能崩溃
难道真的放弃刚收复的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和金州卫吗
当然不可能,好不容易才收复了这点地方,又还给建奴,崇祯怎么可能会下这种旨意
正当他苦思无法之时,洛阳又传来噩耗,李自成利用洛阳城中安插的奸细,里应外合,将城攻破,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丢大锅里与几头鹿一起煮了,烹了个什么“福禄宴”
崇祯收到消息,彻底傻眼了,他亲叔叔都被人给煮了,洛阳城也被反贼给占了,怎么办
第九十五章夺情
襄阳被反贼攻陷了,洛阳也被反贼攻陷了;
襄王被反贼给杀了,福王也被反贼给杀了;
兵部尚书张凤翼一病不起,五省总督吴振缨畏敌不前,西北五省形势急转直下。
崇祯仿佛明白了,温体仁这家伙靠不住啊,张凤翼和吴振缨这两个家伙更靠不住。
这个时候,他还没空考虑温体仁的问题,因为西北五省形势已经糜烂不堪,不光襄阳和洛阳被反贼攻克,山西和陕西的反贼也日益猖狂,很多州县被反贼劫掠一空,皇室宗亲和地方官员几乎被反贼屠戮殆尽,再不去管,反贼真的要翻天了
问题,这会儿张斌被陷在辽东动不了,张凤翼和吴振缨又靠不住,怎么办呢
崇祯冥思苦想了一阵,还真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或者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前兵部右侍郎杨嗣昌。
杨嗣昌是原三边总督杨鹤的儿子,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历任杭州府学教授、南都国子监博士、户部福建司主事、户部江西司员外郎、户部新饷司郎中等。
他貌似就是个管钱的,崇祯为什么想着他能解决西北五省的危局呢
别急,这只是天启二年之前杨嗣昌的履历,到天启二年,杨嗣昌见太监魏忠贤渐有擅权之势,朝中忠良正逐渐被其残害,干脆称病请辞,返乡隐居去了
或许,他认为自己是忠臣贤士,如果留在朝中,迟早要被魏忠贤迫害,或许,他是为了躲避党争,不肯加入楚党与阉党同流合污,天启朝这样的朝臣多如牛毛,凡是认为自己是忠臣的,都不愿跪舔魏忠贤这个奸宦的脚指头,大多都选择了辞官归隐。
杨嗣昌辞官返乡之后并没有闲着,他将自己在户部参与财政管理的经历编为地官集,并花钱请人编印成册,流传于世。
吏部是天官,户部是地官,这并不是什么正规的叫法,但是,这种叫法在民间却颇为流行,无他,就因为天官、地官叫起来颇带点神话色彩,崇祯或许正是被这个名字吸引,买了套地官集,仔细研读起来。
当然,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登基,还不叫崇祯,而叫信王,皇五弟信王朱由检。
崇祯那时候压根就没想到自己会当皇帝,因为天启正值壮年,也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只是生出来的皇子都“夭折”了,那时候天启也才二十来岁,还有的是时间,皇子总不可能生一个挂一个,总有能活下来继承大统的,所以,崇祯压根就没想过当皇帝这回事。
他研读杨嗣昌的地官集也不是为了当皇帝做准备,而是为了当藩王做准备,因为藩王就藩以后几乎什么都不用干,只要管好自己的钱袋子就行了。
但是,阴差阳错,年方二十二的天启竟然因为一场风寒就挂了,而且真没留下一个子嗣,他这个皇五弟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继承了大统
这下杨嗣昌的机会来了,因为崇祯当信王的时候看过他的地官集,对他的才能赞不绝口,刚一继位,他便提拔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又迁整饬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崇祯四年又提拔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和永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