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边的,他几乎都给安上了,什么欺君罔上、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滥用职权等等,足足列了一长串,对王应熊一案的涉事人员惩处也相当严厉。
王应熊斩首示众,家眷全部充军戎边;
王应熙斩首示众,家眷全部充军戎边;
四川巡抚王维章、重庆知府陈尧言等相关官员全部革职查办,押解回京审讯。
崇祯以为,他这样就能震住那些妄图欺瞒他的官员,事实上呢几乎没有一点效果
王应熊只是温体仁的党羽之一,虽说他位高权重,但终究只是人家手下的一个喽喽,只要温体仁不倒,崇祯终究只有被人耍的份,就算温体仁倒了,他不将阉党余孽除尽,也休想真正掌控整个朝堂。
温体仁压根就没被他吓着,他反而在考虑怎么度过这个难关,继续掌控整个朝堂
黄承昊背后的势力果然厉害,一出手就斩断他一个臂膀,他感觉危机正在临近,如果不想办法,对方下一个目标或许就是自己。
他现在连敌人都不知道是谁,又能怎么办呢
这点自然难不倒他这个自认为老谋深算的内斗高手,他认为,黄承昊背后的势力之所以死咬着王应熊不放,主要是为了夺取吏部尚书之位,同时入阁为相。
不知道对方是谁没关系,知道对方的目标也行,原本这两个位置他是不会拱手让人的,但是,这次他却主动联络齐党和其他阉党余孽,要将这两个位置拱手让给他们
这一招叫祸水东引,对方不是想夺取吏部尚书之位,想入阁为相吗,那就让人去跟对方争,到时候对方就会将目标转移到齐党和其他阉党余孽身上,这样,他就安全了,反正这会儿他跟齐党和其他阉党余孽是合作关系,把这两个位置让给他们也没什么,照样不会影响他对朝堂的掌控。
吏部尚书之位张斌当然想要,入阁为相他自然更想,但是,这次他出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抢夺这两个位置,他主要是为了收拾温体仁一党,同时也是为了帮黄承昊惩治王应熊这个大贪官,至于掌控朝堂大权,他还真没做好准备。
这下,他又被温体仁好好教育了一下,让他深刻体会了一把,什么叫竹篮打水一场空
王应熊伏诛,内阁又少了一位阁臣,同时,吏部尚书之位也出现空缺,再加上张斌这个兵部尚书只是挂了个空名,并没有任何实权,这一下就等于缺了三个朝廷重臣,崇祯不得在收拾王应熊后的第一天早朝宣布,第二天组织廷推,议定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的人选。
崇祯刚一宣布,张斌心里便咯噔一下,糟糕,自己毫无准备
温体仁却是暗自得意,这些,他早就已经想到了,并且跟齐党和其他阉党余孽商议好了。
内阁大学士,他准备让人推举齐党元老礼部左侍郎张至发,礼部左侍郎入阁为相这个并没有什不合规矩的地方,因为按以往的惯例,礼部尚书入阁了,接下来就是礼部左侍郎了,只是这个张至发实在没什么才能,论起治国之道,他甚至连温体仁都不如。
不过,谁叫他运气好呢,正好温体仁想给暗中的对手找几个靶子,将祸水东引,而他这个齐党元老礼部左侍郎正是个最好的靶子,他不上去挡刀,谁上
吏部尚书,他准备让人推举阉党余孽吏部右侍郎薛国观,这个薛国观貌似还是他的党羽来着,但是,温体仁把他提到吏部右侍郎之后便发现,这家伙有点膨胀了,甚至开始暗中联络其他阉党余孽培养自己的势力。
这家伙就是一头养不熟的疯狗,当初魏公公在日,他为了博取魏公公的欢心,疯狂撕咬东林党,但是,魏公公一垮台,他又反过来疯狂撕咬阉党,等自己一掌权,他又攀附上来,表现的忠心耿耿,博取了自己的信任,但是,一爬到吏部右侍郎的位置,他就开始暗地里培养力,或许,等自己不行了,他又会扑上来疯狂撕咬自己。
温体仁已经把这家伙看透了,所以,他决定吧这家伙丢出去给暗中的对手咬
至于兵部尚书,他选择的是新近归附的阉党余孽,兵部右侍郎张凤翼。
这个张凤翼可不简单,他的座师是东林云老叶向高,另一个东林元老韩爌还是他老乡,但是,魏忠贤当权的时候,他却在保定巡抚任上给魏忠贤建了个生祠,以此博取了魏公公的欢心,气得东林党另一个元老孙承宗给了他一个差评:才鄙而怯,识暗而狡,工于趋利,巧于避患。
意思就是说,这家伙是个没用的胆小鬼,阴险狡诈,就会趋炎附势,争权夺利,遇到事就知道躲
温体仁其实也不怎么喜欢这种有奶便是娘的废物,但是,他手里实在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了,再加上这家伙还算乖巧听话,让他出来掌控兵部总比兵部尚书之位被别人夺了好。
崇祯其实也没有什么准备,因为他以前压根就没想到王应熊是这么个奸妄小人,所以,内阁大学士和吏部尚书他都没准备什么合适的人选,至于兵部尚书,他原本是想让自己宠信的杨嗣昌来当,可惜,杨嗣昌的父亲杨鹤正好去世了,杨嗣昌不得不回家丁忧,所以这兵部尚书也一直空悬着。
张斌绞尽脑汁想了一天,也没有想到什么合适的人选来出任内阁大学士和吏部尚书,因为他手下的能臣干吏都被崇祯变相流放到金陵去了,至于兵部尚书,新进兵部左侍郎孙传庭倒是很有希望,张斌干脆让黄承昊出面推举一下,至于他自己,还真不敢出面,因为崇祯一直怀疑他结党营私,这孙传庭和卢象升等人还是他好不容易才从金陵捞出来的,自己一上去推举,估计反而会让崇祯更加怀疑。
总之,不管是准备好还是没准备好,吏部和兵部这两个重要衙门的主官不可能长期空着,内阁也不可能长期让四个大学士顶着,第二天早朝,奏对过后,崇祯当即宣布,廷推开始,第一个,廷推内阁大学士人选。
他的话刚落音,谢升便当仁不让的站出来,跪在御道中间朗声道:“皇上,按例,礼部尚书入阁后,礼部左侍郎实为阁臣候补,张至发张大人精明干练、忠诚勤勉、才能出众,实乃递补阁臣的良选,所以,微臣提议,增补礼部左侍郎张至发为内阁大学士。”
他的话音刚落,浙党官员和齐党官员纷纷出列,趴在御道中间高声道:“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
不一会儿,御道中就跪倒上百人,他们有的受了温体仁的指使,也有的是谢升和张至发发动的,浙党和齐党这掌控朝堂的两大势力联合起来,果然是盛况空前。
崇祯见状,却是眉头一皱,规矩是这个规矩,但是,内阁大学士不一定就要在礼部选,而且,他这会儿已经隐隐察觉朝臣有结党营私之嫌,这一下窜出来这么多人附议,反而让他觉得相当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