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8(1 / 2)

d都御史的经历。

如果按实际情况来说,南都都察院右都御史就是个屁,压根就没有什么实权,纯粹就是个让人混吃等死,等着致仕的养老职位,但是,温体仁随便一操作,他这南都都察院右都御史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资历。

不管南都都察院还是京城都察院,不都是都察院吗南都都察院右都御史那也是右都御史啊

于是乎,原本一个在南都都察养老院养了几个月老的唐世济以资历最老,都察院官职最高的优势,力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黄承昊,荣升都察院左都御史,掌控百官督察之权,为温体仁左右京察大计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不过,京察大计虽然是排除异己的利器,任用亲信的话其实靠的不全是京察大计,因为京察大计主要是评定官员的优劣,就算考核优等的官员要想升迁还是得走吏部的流程,由吏部文选司郎中先选出来,再交给吏部尚书审核,然后由皇上批准。

所以,想要趁京察大计的机会任用亲信,最好还是从基层抓起,把吏部文选司郎中也抓在手里。

吏部文选司郎中由谁来出任呢

选来选去,温体仁选中了新近依附他的薛国观。

薛国观这个人可不得了,他为了往上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天启朝的时候,他其实没什么任职经历,但是,没关系,魏公公用人,从来只看你对他忠不忠诚,什么资历,能力,品德,操守,都不是重点。

薛国观为了往上爬,那叫一个疯狂啊,当时的刑部尚书乔允升、兵部侍郎萧近高、保定巡抚张凤翔、操江都御史熊明遇等,都是他带头发起弹劾,然后被阉党顺势迫害的,因为他弹劾的都是东林党,他很快便被魏公公赏识,加入了阉党,那职位也是蹭蹭的往上升,从给事中,到右给事中,再到都给事中,他只用了三年时间

可惜,他既不是魏忠贤的亲戚又拉不下脸来给魏忠贤当干儿子干孙子,而且还不是齐楚浙党成员,所以,升到都给事中他便升不动了,因为阉党也是分层次的,六部尚书一级的必须是魏忠贤的干儿子或者绝对亲信,侍郎一级的必须是齐楚浙党等依附阉党的大势力成员,像他这种没有任何背景的孤魂野鬼升到都给事中就到头了。

他心里这个气啊,待得崇祯继位,下旨清查阉党,他便疯狂攻击阉党,把魏忠贤那些什么亲戚、干儿子、干孙子等往死里搞,这一通忠心表下来,谁要说他是阉党崇祯都不会信了

不过,风云突变,崇祯三年,随着东林党几个老头相继心灰意冷,弃官而去,清查阉党的事竟然没了下文,他这个真阉党,假假的反阉党斗士还没获得升迁,便没事干了。

怎么办呢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心往上爬的人总能找到机会,待得朝中局势明朗,他发现,掌权的竟然又变成了阉党,或者说阉党余孽浙党,他再次扑进阉党怀抱,逮着东林党和复社成员一顿疯狂撕咬,很快他便获得温体仁的赏识,提拔为太常寺少卿。

这一下,他更是因为对温体仁“忠心耿耿”,被提拔为吏部文选司郎中,成为决定官员命运的“小天官”,正可谓一步登天

第四章辽东风云变

金秋十月,京城还是一片暖意融融,辽东却已经寒风阵阵,经过将近五个月的日夜奋战,袁崇焕终于率辽东军将士在辽河沿岸修筑四座新堡垒。

加上原来的西宁堡,关外长城内的辽河西岸,堪堪百里河岸上足足矗立了五座堡垒,相隔不到二十里就是一座,而且每座堡垒最少架设了十门火炮,建奴想要突破辽河一线简直难如登天。

袁崇焕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就算皇太极倾巢而来他都不怕了,五座堡垒,一百门火炮,五千支新型燧发枪,再加上手雷、投枪、箭矢,只要皇太极敢来,他就有信心再取得一次辽河大捷

皇太极是不敢来了,至少这两年他是不敢主动发起进攻了,但是,他不敢来,却不代表辽东就安全了。

大捷就是大劫,天启朝和崇祯朝就是有这么怪,忠臣良将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就如同被人诅咒了一般,能落个全尸都难

其实,他们并不是被人诅咒了,而是被阉党又或者说阉党余孽给盯上了,因为明朝都是文官当统帅,如果这些获得大捷的文官不干掉,就会威胁到阉党对朝堂的掌控,所以,获得大捷之后,他们不死都要脱层皮

京城这边,内阁、都察院、吏部皆已布局完毕,温体仁便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甲戌年的京察。

话说这会儿还没过年呢,甲戌年的京察怎么就开始了呢

这倒不是温体仁乱搞,因为每六年一次的京察正好和每三年一次的大计还有科举考试撞到了一起,如果京察大计和科举考试同时进行,肯定会出问题。

比如,大家都在提心吊胆的等候京察结果,又或者准备自辨呢,大计谁去管,科举又有谁去管

又比如,主考官和各房考官都定下来了,他们也开始组织科举了,结果主考官或者各房考官在京察中出问题了怎么办

所以,为了不和大计还有科举考试发生冲突,一般都会在年前就开始京察,年后再进行大计,同时进行科举,这样,科举考试结束之后,就能将大部分高中进士的考生安排下去当官了。

崇祯自然知道这规矩,温体仁、唐世济和王应熊把京察的事情一说,他不但没有反对,还特意叮嘱,一定要好好差,使劲查。

他总感觉很多官员都有问题,不然大明也不会衰弱至此,殊不知,有问题的正是他寄予希望的温体仁、唐世济和王应熊,让大奸臣带着党羽去负责京察大计,说句不好听的,他这脑袋简直长屁股上了

温体仁得了圣旨,果然查的很卖力,他第一个查的就是辽东巡抚毕自肃,而且,很快就下了结论,守平、政短、才平、年老,评差等,拟,撤职查办

崇祯拿到这份京察的结果,瞬间就懵了。

毕自肃是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弟弟,他自然知道,仅凭这一点,就不能轻易把人撤职查办啊。

宁远兵变他也清楚,那是因为拖欠粮饷引起的,毕自肃连上九道奏折催粮饷,奈何朝廷没有钱啊,这点好像也不能怪毕自肃。

但是,这份京察结果后面却附带了一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