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堂附近给他找了个书房,然后又令人将福建都司所有卫所的黄册搬过来。
这下可把管文书的吏目给吓到了,这巡抚大人怕是不知道黄册有多少本吧,他想了一下,干脆亲自抱着黄册目录来到张斌的书房中。
张斌这会儿正坐那里想着训练新军的事呢,见有人抱着黄册目录进来,他立马指着面前的桌面道:“就摆这上面吧。”
那吏目连忙将黄册目录摆在书桌边沿,随即躬身行礼道:“大人,这是黄册目录。”
张斌闻言,点了点头,随即便拿起黄册目录一本本摊开,整齐的摆在桌面上。
镇东卫、平海卫、永宁卫、镇海卫、兴化卫;
福州中卫、福州左卫、福州右卫、泉州卫、漳州卫;
大金所、梅花所、万安所
他摆了一会儿,抬头一看,那吏目还站在那里,他不由惊奇道:“你站这里干嘛继续搬啊”
那吏目原本以为巡抚大人会被这一大堆黄册目录吓到,不曾想张斌一点吃惊的表情都没有,反而摆摊一样的把黄册目录一本本摆在桌面上,这到底是要干嘛呢
他正好奇的看着呢,张斌一开口,把他吓了一跳,他抹了把虚汗,硬着头皮道:“大人,您知道黄册总共多少本吗”
张斌边摆目录,边随口的问道:“多少本”
那吏目夸张的道:“福建都司所有黄册加起来足有一千多本呢”
张斌闻言,抬头看了看四周空空的书架,随即淡淡的道:“这里应该摆的下吧”
那吏目忍不住大惊道:“大人,您真要看啊”
张斌没好气的道:“当然是真的,不看让你搬过来干嘛。”
这次可不同于平阳,在平阳他只是想大致了解一下老百姓的情况,所以没必要翻黄册,找个人问问也是一样的。
这次他是要详细了解福建都司下属各卫所屯卫流存数量、丁口数量、武器装备情况等等,了解了这些,他才能决定,总共招多少屯卫,具体每个卫所招多少,具体又添置多少武器装备等等,这些可没人统计,问谁都没用。
那吏目见巡抚大人口气不对,貌似就要发飙了,连忙告了个罪,一溜烟跑去找人搬黄册去了。
张斌看着那吏目的背影,猛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一千多本,自己要慢慢统计的话,怕是一个月都不够,那样岂不耽误事,正好,戚家兄弟和曹氏叔侄都没什么事,干脆,让他们帮忙一起来统计算了。
于是,张斌又命人在书房里摆了五个小条桌,准备了五套笔墨纸砚,又把戚家兄弟和曹氏叔侄招过来,跟他们详细讲解了一下需要统计的数据,然后便跟他们一起,蒙头统计起来。
这一统计,张斌就发现,形势不容乐观,各卫所减员情况相当的严重,留存超过五成的都没几个,基本上都是三四成的样子,武器装备更是缺的一滩糊涂
照这比例,福建都司下属所有卫所加起来屯卫正卒的数量估计还不到三万,想招两三万屯卫,再训练几千精锐,恐怕还得去福建行都司招人
连续统计了两天,张斌只感觉头大如斗,翻黄册统计数量固然让人头痛,更让他头痛的是缺员情况,卫所缺员至此,一年剿灭海盗,貌似很有难度啊。
眼看着酉时将至,张斌正准备招呼戚家兄弟和曹氏叔侄一起去膳堂点几个菜,喝点酒,放松一下,外面值守的赵如突然朗声道:“大人,月港来人求见。”
张斌闻言一愣,月港离福州可有将近六百里,昨天才派人去通知,今天怎么就到了
万安所距福州还不到两百里,洪先春这会儿都没赶回来呢
真是奇了怪了,张斌摇了摇头,对着门口道:“让他进来。”
不一会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便疾步走进来,单膝跪地,朗声道:“小人俞成龙拜见巡抚大人。”
张斌还没开口,一旁低头翻阅黄册的戚家兄弟竟然齐齐抬起头来,惊喜道:“成龙、成龙、成龙”
成龙张斌只感觉脑袋一阵眩晕,脑海里不由冒出前世一些电影的场景。
不对啊,这家伙长的一点就不像成龙,戚家兄弟激动个什么劲呢
那俞成龙闻声转头一看,同样忍不住惊喜道:“元功、元辅、元弼,你们怎么来了”
搞半天他们认识啊,张斌忍不住问道:“你们认识”
戚元功闻言点头道:“是啊,大人,成龙就是俞叔叔的儿子。”
张斌这个莫名其妙的道:“俞叔叔哪个俞叔叔”
戚元功紧接着解释道:“俞咨皋俞叔叔啊。”
张斌一脸茫然,俞咨皋这名字,好像有听说过,但是他绝对不认识
戚元功见状,一拍额头,继续解释道:“俞叔叔是武襄公俞大猷的儿子,和我们戚家关系很好,我们两家经常有来往。”
俞大猷俞龙戚虎
第十六章没事找事
俞龙戚虎,杀人如土。
这是流传在东南沿海的一句民谣,指的正是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
在传统观念中,龙要比虎凶猛的多,也就是说,在当时东南沿海的平民百姓眼里俞大猷要比戚继光强的多,但是,为什么后来,世人只记得戚继光,而鲜有提及俞大猷呢
两人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军户出身,都是抗倭名将,在抗倭的战斗中功绩也不相上下,要论起本领来,俞大猷的确比戚继光强。
论文,俞大猷参加过科举,而且取得了秀才功名,戚继光却从来没参加过科举。
论武,俞大猷是武进士出身,而且武举全国第五,戚继光据说山东武举乡试过了,会试却没考成。
所以,不论文武,俞大猷都要略胜一筹。
但是,俞大猷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做人过于耿直,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不通人情世故。
这种人,往往容易成为背锅侠,各种各样的黑锅,使劲往他身上扣,所以,他仕途相当的坎坷,直到六十五岁才升为右都督,而且刚升上去不久又被罢免了。
戚继光就不一样了,他做人很圆滑,不但与同僚和上司相处融洽,还结交当时的文坛巨子王世贞等人,甚至还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张居正的赏识,在官途上可谓平步青云,四十一岁便升为右都督,到四十七岁更是达到武将的巅峰,升任左都督,进封太子少保。
仕途顺利,能力又强,做出的功绩自然就大,所以,戚继光打完倭寇打蒙元,南征北战,威震大明,而俞大猷一生就止步于对倭寇的战斗中,这或许就是戚继光名气远大于俞大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