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者,皆被诋斥,且惧在事之幸完,务坏诸人之成绩”,实乃大谬不然也。
对于丁应泰的驳斥,朝鲜分三次遣派辩诬使去明朝上疏,然而前两次,都在万历皇帝和明廷讨论事情是否属实,而不见结果。
直到第三次,朝鲜终于获得明廷兵部等九卿讨论所谓朝鲜国王“诱倭入犯”之事,无人认同此说。
最后明廷才得出结论:“朝鲜世笃忠贞,无替德通倭之理,疏极悲惋有局高蹐厚之情。载赖我皇上坚彼百年不二之心,免行一时无端之勘。”
这意思便是明廷认同丁应泰所奏弹劾朝鲜一事,并不真实,明廷终于为朝鲜国王昭雪,并且在日军大敌当前、理应团结一心共同杀敌的形势下,挽回了因为丁应泰弹劾,双方紧张的宗蒲关系。
只是,虽然朝鲜罪名得雪,然而此时杨镐却早已撤职,他背后的张位也被罢相,而杨镐在朝鲜的亲信将领,也被明廷下旨处罚。
这已经达到了万历皇帝打压张位、杨镐一派的目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万历皇帝不支持主战派,他只是对掌握重兵的杨镐和内阁权势大的张位,私下之间联系深,并且相互包庇勾结,非常在意。
而这一点,从当时万历皇帝为了核查朝鲜事情,竟然派了有名的无耻之人徐观澜去核查朝鲜之事。
徐观澜,字道本,善写楷书,作为言官,在名声上,以敢说真话著称,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对他有利,他才会讲真话,无利便颠倒是非,就这样,也混成了著名直臣。
而徐观澜去朝鲜查明事情真相,明显是接受了一定授意的,其查勘东征事宜五请,然后便奏四路丧败之状,万历皇帝得了信,立马下旨,“旨下部,斩马呈文、郝三聘以徇,一元等各带罪立功”。
并且,万历皇帝还赞赏丁应泰和徐观澜说:“御极二十六年,未见忠直如此人者。”
同时,万历皇帝还将丁应泰的名字写在御用屏风上,以此告知明廷他对丁应泰的态度。
这些动作,自然极大的震慑了明廷中为张位、杨镐求情的人,让他们不敢妄动,拖延了朝鲜雪冤求情之事,也让万历皇帝能快马斩乱麻的罢免张位,撤杨镐之职,同时打击杨镐在军中形成的山头势力,不至于撤了杨镐的职,让明军在朝鲜出现内讧的乱子。
407、邓子龙与徐观澜
说徐观澜此人,是个名不副实的“直臣”,那也是有原因的。
徐观澜名不副实,最出名的便是他差点害得名将邓子龙,尸骨流落朝鲜,连归葬的钱也没有。
邓子龙,江西南昌丰城人,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他是大明有名的脾气硬的将领,武举出身,“貌魁梧,骁捷绝伦”。
从军入伍以来,邓子龙先于福建、广东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总,后又参与镇压江西、广东等地的农民起义军。
到了万历年间,邓子龙又平定了金道侣起义和五开卫兵变,并于万历十一年于攀枝花痛击缅甸军队,升任副总兵,后因偏袒军卒导致军卒叛变,而被夺职。
后来因为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万历二十六年,邓子龙复职,率领浙江水军参加万历朝鲜战争。
令人心酸的是,这位战功卓著的老将军,由于一生清廉,上任时竟连路费都拿不出来,只能四处借债,承诺打赢后领了赏再还。
到达朝鲜后,邓子龙立刻以最大的热情投入战斗,还清楚绘制出朝鲜海岸线的精确海图,主动训练朝鲜水兵,到了万历二十五年四月,中朝联合舰队迎来了抗倭援朝战争中的最后一战:露梁海大战。
邓子龙虽已年过七十,但豪情大发,领二百人向日军冲锋,奋勇杀敌,然而混战中,一只朝鲜船将火器误投到了邓子龙的船中引起大火,日军趁机反扑,邓子龙傲然站立在船头,毫不退缩。
倭寇们急红了眼,对他发出一轮火枪齐射,邓子龙全身中弹多处,终于虎吼一声,轰然倒下。
明军的愤怒像烈火般爆发,终于有一支明军顽强登上船头,但英雄的头颅,已经被凶残的倭寇割走,只有遗体躺在血泊之中。
最终,邓子龙这位勇猛忠诚的将军,在异国的战场上,悲壮殉难。
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邓子龙死后,却又因为徐观澜的嫉妒邓子龙书法写得好,便招呼言官,玩命弹劾邓子龙。
文人无耻起来,黑起一个人来,笔杆子也能杀人。
本来,在明朝,武将便是文官看不起的,而像邓子龙这样有脾气的将军,他们更讨厌。
而且,别看邓子龙战功卓著,就以为他是个大老粗武将,实际上,邓子龙可是个能文能武的人。
其善书法、好吟咏,著有风水说、阵法直指和横戈集等,甚至于邓子龙还自题“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在书房匾额上,足可见邓子龙的文武双全。
而身为兵科给事中的徐观澜,看邓子龙不顺眼,据很多朝鲜文臣的笔记记载,就是因为徐观澜常以书法自诩,而在他看到邓子龙书法写得比他好后,于是就心生妒忌,一直玩命黑邓子龙。
所以,不管邓子龙如何浴血奋战,徐观澜总是抹黑造谣,明明邓子龙出征穷得路费都要借,还造谣他吃空饷;明明邓子龙杀敌,身先士卒,却说他畏敌不前。
甚至于,在邓子龙死后,徐观澜竟然写奏折往北京告黑状,说邓子龙“漫尔逗留”,要求朝廷追加处罚。
而邓子龙一生清贫,出征路费都是四处借债来的,死时军帐之中,也只有几件粗布衣服和散碎银子,再没有其它的贵重物品。
可是,随着徐观澜带人弹劾,要求朝廷对殉国的邓子龙追加处罚,一些债主听说朝廷要对邓子龙追责,不惧邓子龙的官职,竟然追债追到了朝鲜,把他军帐里仅剩的几十两银子也拿走了,以致邓子龙的尸骸停在朝鲜,连归葬回乡的钱都没有。
徐观澜等人的做法,使得正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朝鲜前线的浙军将士们,义愤填膺,他们对邓子龙的遗物进行了整理,让邓子龙的家仆旺八写成家人旺八续报,里面对邓子龙的遗物进行了详细登记,但邓子龙留下的其实不过就是粗布衣服之类,最值钱的就是一条金镶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