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的地方安上火烛点燃,好方便府中来往之人通行。
对比着自己那小府邸,美晚上也就在下人和自己屋子里外点火烛照明,张璟觉得自己过得,和张国纪相比,实在是太寒酸了。
不由得,张璟对朱由校有很强的怨念,毕竟,若不是薛钲他们家在张璟家附近,朱由校为了早点分到钱,不然怎么可能让他住那小宅邸,和张国纪的宅邸比,真是“小屋见大屋”了
当然,也就是到了这时候,张璟才发现,这天色已经开始暗了。
想到张国纪竟然和那客人到了饭点还在会客,定然是张国纪准备留对方在府里吃饭了。
而想明白这一点,张璟心里不由得就好奇不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让张国纪把对方留到饭点
“伯父今日见的是什么人朝廷里的人吗”按耐不住好奇心,张璟在路上,对那带路的管事试探问道。
“回禀璟公子,老爷今天会客的不是朝廷里的人,据说好像是什么江南豪商。”那管事边带路,边回道。
“江南豪商”张璟听后,心里疑惑,第一时间,他就想到东林党人背后多数都是江南大地主阶级,莫非张国纪今日会面的是那个东林党人背后的江南大人物。
毕竟,正常人的话,张国纪要会客,一般不会见这么长时间,而且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在大堂会面才对,除非是关系特别好的人,否则张国纪绝对不会留对方在后院凉亭会面,还直接留到饭点。
所以,张璟不由得又问那管事道:“你可知道对方名姓哪里人士”
“回禀璟公子,小人只知道贵客姓黄。”那管事回道。
“哦”张璟点了应了一句,心里面就在想着东林党人里,有哪些姓黄的人,并且家族扎根在江南的,如今还有人在京师任职的。
毕竟,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只有满足这几样,才能符合能让张国纪接见的要求。
不过,还是知识有限,张璟这般没头没脑的想了半天,也没想到对方的身份,最终还是放弃,跟着那管事去后院。
沿路以来,张璟也在四处细看张国纪府里的景色,虽然他不是第一次来了,但张璟真正欣赏的时候却很少,来张国纪府邸的几次,都是为了忙朱由校和张嫣打婚的事情,他可是根本没空在张国纪宅邸里游玩的。
今日好不容易又来了,自然要好好看看,这座礼部专门派人挑选了好几次,才选给张国纪的宅子。
别说,这大宅占地极大,而且内中建的也是十分精致,起码张璟看到不少雕琢精细的山石,还有人工开发的小湖,其他奇花异草也有不少。
看得出来,能在北方的京师里,建起这座带着不少江南水乡风格宅子,也是要花心思和财力的。
也不知这宅子以前的主人是干什么的,能建得起这样规模的宅邸
不过,对方终究应该是犯事了,不然不会被朝廷抄家,籍没给朝廷了,最后给张国纪享用了。
想到这里,张璟也在暗中提醒自己,他已经步入仕途,该注意的还是要千万要注意,这大明的官场,可不是轻易相处了。
特别是他还是大明文官最不喜欢的外戚出身,想想看除了开国时候,大明的外戚勋贵还有点盼头,能在朝堂有个立足之地,到了后面,完全是啥都没有,想要立足,实在是太难了。
现在,他又进入了大明文官时代,政治最乱的党争时期,在这官场里混,日后有些事情还是要注意,可不能叫那些科道清流抓住把柄,不然这帮疯子一堆奏折上去,可以直接把张璟给弹劾回家,让他一辈子出不了仕。
只有等到他能有魏忠贤那样的势力,才能不被朝堂左右,而是他左右这党争纷乱的朝堂。
不过,他张璟能有机会吗
132、水磨腔
夜幕沉沉,张国纪府内,后院里,一单一声腔的昆曲声,婉婉从院子中传了出来。
大明国丈张国纪,身着一身华贵衣服,坐在主位,和次座上一位同样衣着不菲的中年男人,正一起聚精会神的看着面前的昆剧戏班唱着昆戏。
那中年男人便是这次张国纪会客的江南豪商,名为黄汴,和张国纪相识不久,便因为黄汴为人豪爽,善于与人结交,就成为张国纪的好友了。
黄汴成名于苏州,于苏州城内主营绸缎布匹生意,并且还同时经营其他杂货生意,说他是苏州城内数一数二的大商人,那绝对不会有错的。
也许黄汴的财富,不如大明开国初,和黄汴一样,选择扎根苏州,依周庄,凭三江之利,广集货资,财富连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都嫉妒羡慕的“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
但是,黄汴的财力,放在如今,却绝对是不低的,绝对可以称得上“江南豪商”的称呼。
这不,今日这在张国纪府邸唱戏的昆曲戏班,就是黄汴在苏州豢养的,他们唱的昆曲,在苏州城内,绝对属于一流。
苏州城内的不少达官贵人,都经常主动去黄汴府内拜访,就为了听他府上的戏班唱曲。
可以说,这黄汴砸了重金养的昆曲班子,某种程度上来说,完全成了他和不少官商结交的利器。
此番黄汴北上进京,除了按照商人习性,带了些南方的货物来北边贩卖外,还有就是想要找到人,能解决南方商业市场越来越败坏的事情。
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人,黄汴此番也是不惜血本,把这个他花了重金打造的戏班,也给带来了。
今日黄汴拜访张国纪,也是准备用这个戏班,来继续拉近这些日子和张国纪保持的关系,好来达到他的目的的。
若是可能,张国纪能帮他的忙,把这他砸了重金建立的戏班,送给张国纪,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而今日这昆曲戏班唱的乃是昆曲中的著名曲目浣纱记。
这是大明已故的昆山人梁辰鱼所作的著名昆曲剧目,原名吴越春秋,唱的是先秦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故事,共四十五出。
此刻,这昆曲戏班,已经唱到了采莲一出。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棹船歌,花房莲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歌绿波,恨逢长茎不得藕,断处丝多刺伤手,何时寻伴归去来,水远山长莫回首。”
戏台上,水磨腔调,从装扮漂亮的女戏子口中,缓缓唱出,令得很少听昆曲的张国纪十分入迷。
只见,张国纪的眼眶里现在都有几许湿润,显然已被曲中西施的深情打动,恨不能进入曲中,成为那范蠡,抛弃那越王,带西施归隐山林,隐姓埋名的过日子。
这采莲一出,唱的是西施为吴王唱歌,借采莲歌词,隐隐传出思忆范蠡的愁情。
若是唱得好,一般人闻之,都无不被打动。
很显然,作为黄汴的结交利器,他豢养的昆曲戏班,绝对是唱的极佳的,把张国纪听得感动连连。
一曲终了,戏子们慢慢退下消失,张国纪听得依旧有些怅然若失,眼神涣散的看着空无一人的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