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领命,当即便欲转身离去。
不过,却被张璟连忙叫住“慢着”。
而后,张璟又特别叮嘱命令道:“记住,那阳武侯府,一定要给我通知到位,绝不能漏过”
“是”大宝听后,眼中一凛,行礼后领命而去。
看着大宝离开,张璟心里才稍稍安定。
这下子,薛钲那里可就通知到位,而他本人,也不得不来,到时候就可以借机敲打一番,先拿钱填朱由校的坑才行。
其实吧,按理来说在自己这宅子举办宴会最好,可是一来他的宅子小;二来,府里就四个仆人,根本接待不了宾客,因此只能在外面订了。
看来,这招仆人必须得抽时间早点做了,不然说出去,他张璟都觉得的丢人了,堂堂的国舅爷家里,一共就四个人伺候着,这也太艰苦朴素了吧
入夜,凉风习习,今夜,注定京师不会太平。
阳武侯府书房里,只有一盏微黄的灯光点燃。
薛钲看着桌上张璟府邸的请柬,左右为难。
想到他才凑了八万多两白银的现银,剩下的都是一些还没卖出去的古玩字画,还有一部分田契,现在又要去见张璟,可是愁死他了。
如果张璟和他要钱,他那这些去,能不能让张璟满意呢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终究他是要见张璟的。
薛钲心里,如此想着。
而国子监内,库房里,突然冒起无数火光。
“走水了走水了”
经过一夜救火,经国子监祭酒吴庭礼调查,然后上奏朝廷,因为天干物燥,库房纸张失火,导致国子监一部分文档被毁,所幸无大碍,没有人员伤亡。
正沉浸在新婚时刻,还有辽东局势的朱由校,根本没心思理吴庭礼的奏折,特别是这还是常见的藏书地方失火事件,直接就让内阁批复让吴庭礼自行处理善后,注意防火措施,以防下次在发生类似的事情。
一切,都在有序进行
90、张辅之
大宝请人选的宴请邻居,庆祝乔迁日子,定在十日后,看日子的人说是什么黄道吉日,那天办一定大好。
当然,对于张璟而言,这些倒是无所谓日子,反正都是请客,到哪一天请客都一样,关键是能不能完成他预定的告诫阳武侯府的目标。
而后,日子慢慢的熬着,终于,到了帝后大婚后,百官上任的日子,朝廷正式重新开始运转。
也就在这一日,张璟也正式去工部报到。
说来,现任的工部尚书也姓张,叫张辅之,字子赞,他是朝堂内少有的什么党也不是,凭着以往的功绩,一步步爬到如今位置的狠人。
不过,这位张尚书,其实本来不姓张,本来姓尤,却因“为张振之所知”,后改姓张。
张振之是已故的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名臣,做过杭州知府,兵部员外郎等要职,其服官二十年,益厉风节,为官正直,不趋附嘉靖时期的权臣严嵩。
其生平自誓一念不私,平日所吃饭食,几乎见不到什么肉食荤腥,后来安稳去官回乡,囊中也仅有二金而已。
嘉靖时期有名声极大的清官海瑞,其实张振之的品行也不差,名声不显,也只是没有海瑞把英明的嘉靖帝,上疏骂得狗血淋头的事迹而已。
当然,张振之除了品行高洁外,识人的能力也高,最有名的便是他曾经识拔大戏曲家汤显祖,显祖因此恩情,以师事之。
而张辅之也是因为张振之晚年对其有知遇之恩,毅然决定改姓。
到了工部衙门,告知守门的役卒自己的身份,在役卒恭敬的神情里,张璟很快便见到了那位改姓的工部现在的主管人,已经两鬓霜白,老态龙钟的尚书张辅之。
只是,这位张尚书,看着实在是过于老了,老的张璟都有些害怕对方会不会在任上猝死了。
“见过张尚书。”张璟拜道。
当然,见了上官,张璟也就只是一拜而已,至于什么大礼参拜,那基本没可能。
不过,以张璟的另一重身份,现在来讲,恐怕也没什么人敢让他行大礼了。
“嗯”
出乎张璟的预料,他对这位张尚书态度不佳,而张尚书同样对他也没好态度,淡淡应了一声,就没了下文,完全没有其他人见了张璟都要恭维几句的样子,倒是有些“特立独行”的感觉。
“这是下官的告身,请尚书过目。”
看了眼面前这个似乎真的不在乎他大明国舅身份的张尚书,张璟暗道一声有趣,便递上朝廷提前发给他的任命就职文书,交给对方。
慢悠悠的接过文书,张辅之的眼神发出他这个年龄和身体不该有的精光,张璟这才感觉到几分对方能继续留任的原因。
匆匆浏览一遍文书后,张辅之起身对张璟抱拳笑道:“告身齐备,我这便代表工部全体同仁,欢迎张员外郎就职。”
“多谢张尚书。”张璟谢道。
“张员外郎所司之事,陛下早有特旨告知我,我也不会多问,这便命人带张员外郎去军器局。来人呐,带张员外郎去军器局”张辅之客套完,也不废话,直接喊了人来,让对方把张璟带到制造研发火器的军器局去。
至始至终,这位张尚书似乎就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样,一点儿也不想和张璟有过深的接触,实在让张璟有些搞不懂,难道他很讨人厌
反正,不是张辅之有毛病,就是他张璟不知哪惹得这位工部尚书不满了。
当然,张辅之也透露了一点,很显然,朱由校对他耳提面命过什么。
莫非,张辅之之所以敢对他这么有恃无恐,不搭不理的原因,就是这个原因吗
他的背后是天启帝朱由校
被张辅之安排给张璟带路的,是个工部摘抄资料文书的书吏,叫邓健,不过他对张璟的态度,却是和张辅之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