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5(2 / 2)

长辈见过了,张璟觉着也该差不多了,结果,又被告知,他们得随朱由校、张嫣的仪仗一起,再去午门接进两位回宫皇妃。

这一下子,不少人心里都是要骂死那些礼部官员了,就像张璟这种打酱油的,也是从四更天开始忙碌,忙到现在曰上三竿,也是累的腰酸背疼。

朱由校也是快累疯了,刚办喜事时的高兴劲儿一扫而空,本来少年郎憧憬着的大喜的日子,结果这么来回折腾,简直比他做那些闲暇时光的爱好活计还累。

而且瞧着三个瓷娃娃似的毫无生气的老婆,朱由校更是兴致全无了,完全没有他当初选秀时的那般有个性特点了,凤冠霞帔之下,连朱由校当初看中张嫣的大凶器都看不明显了。

好不容易捱到皇后率两位皇妃在乾清宫行了拜见夫君之礼,朱由校便迫不及待地宣布大婚礼成,命令这新进门的三名后妃,再去后宫去见其他皇室宗亲。

而朱由校自已,则是赶紧命令仪仗队伍,送他到皇极殿去,准备赐宴款待文武百官和来贺的勋臣功卿。

朱由校这么着急,原因也简单,自是因为他肚子饿极了。

当然,不止是他,跟着朱由校一起赶去皇极殿的张璟等人,其实个个都已经饿的前胸贴后背了,好几个年纪大的礼部官员,体力不支,都要人扶着,才能走路了。

张璟瞧见,心里暗骂,活该

你们自己造的孽,就该自己受着,偏要连累小爷我,饿死你们才好。

“你们快点好不好,皇极殿那么近,怎么还没到啊”中途,天子仪仗队显然体力也消耗差不多了,走得很慢,这让肚子饿的朱由校,一阵埋怨。

原本身份低微,一直没资格在帝后大婚时说话的李进忠,现在终于有了机会,连忙宽慰朱由校道:“皇爷,不要急,大家都累了,皇极殿很快就到了。”

说完以后,李进忠又对着仪仗队催促了几句,不过,很显然,收效甚微,紫禁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几个宫殿来回抬着,路程也不近,他们力气实在是不多了。

眼见快不起来,朱由校只能碎碎念道:“成个亲怎么这么累现在都这样了,晚上和明天还不得累趴下吗”

张璟靠得近,听到这话,噗呲一笑,显然,朱由校有些婚姻恐惧症了。

“笑什么信不信朕现在治你大不敬之罪”朱由校自然听到张璟的笑声,脸色一红怒道。

张璟听了吓了一跳,却又不敢答话,朱由校这话明显开玩笑的,回啥都不好,只能强忍着笑意。

“哼算你识相,朕今日大喜,不和你计较,他日你去办差,记得一定给朕好好做事,否则今日的事情,朕肯定治你罪”朱由校说道。

张璟听了一愣,办差办什么差皇帝你说清楚啊

他刚想询问,结果又听到朱由校自言自语起来,显然,张璟是没机会问明缘由了。

只见,朱由校嘴中呢喃道:“待会要多吃些东西,不然得等到晚上洞房,喝合卺酒时,才能再吃着东西,而且按照礼部的说法,我还不能多吃,真是便宜了那些吃朕菜的内侍。不行,这些规矩朕得要礼部那些官员改改,不是活遭罪吗朕不能让儿子都这么遭罪,不对,凭礼部那些人的个性,绝对不会改的,肯定说什么礼仪不可废,说了也是白说怎么皇帝成亲这么累啊,饿死朕了”

77、国丈无爵

朱由校抱怨了半天,仪仗队伍也终是到了皇极殿内。

面对着殿内百官公卿的再一次恭贺,朱由校已然没了成亲的兴奋劲儿,摆摆手命令众人免礼,而后便令在殿内维持秩序的王安,再次宣旨了。

这是一道奖励对朝廷有功人士的亲属家眷的推恩圣旨,又称“推恩封赠”。

今日宣读,就是朱由校为了感谢皇后和贵妃亲属,送给他三个老婆,为延续大明社稷有功,推恩赏赐他们官职爵位的旨意。

王安神情一肃,揭开包裹在内侍递过来的黑色御案的黄布,取出里面一卷垫在黄布上,用黄绸系紧,两端各有密蜡封口的黄布圣旨。

不过,王安却是没有直接打开,而是示意在场的另外两名司礼监太监,上前察看圣旨封口是否完整。

确认完整后,再由其中一名太监签押,王安方能宣旨。

这是大明宣旨制度,最大程度的保证皇帝的圣旨的严密性和不出现矫诏等不法的事情。

如果宣旨对象是地方官员的话,则还要经过几道审验程序,再由陪同官员签押,以确保圣旨无误,之后还要备案在册,随时供察验。

并非像电视剧里那样,皇宫里随便派来个人,到地点后,摆了香案,摊开圣旨一宣了事,接旨人只要将旨意往家中一供就行的。

本朝制度,圣旨从票拟到批红至下发,前后至少要经六道程序,内中最关键的一道却是必须要有六科给事中的附署。

凡此所有,缺一不可,缺一即为假。

为假者,接旨人皆可如接皇帝中旨般,拒诏封还圣旨。

甚至若是宣旨人和你不对付,你作为接旨者,完全可以反告对方假传圣旨,反正这旨意是没通过内阁票拟的,完全和假圣旨一样,不具备任何效果的。

这一点上,就可知道大明出现那么多当权宦官,为什么他们无一不是想控制内阁,就是要和内阁交好的原因。

毕竟,你一个太监,就是能有批红的权利,内阁不票拟,但凡接旨的人性子有点强硬的,都能完全可以不理睬你那不正规的破旨意。

这也是为啥大明提拔的宦官那么多,能够掌权留名的只有王振、刘瑾、冯保等人,包括未来的魏忠贤的原因,只因为他们能力都很强,把触手伸向了内阁。

不过,也不是说所有圣旨都走这程序,比如皇帝私下发的中旨,就是绕开内阁,未经内阁票拟的,也没有司礼监批红,因而,在程序方面,中旨简单很多。

然而,因为中旨在法理的“不正规性”,接旨人接不接旨意,承认不承认,完全就看他自己的想法了。

当然,王安的这道诏书,明显是经过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

只听得,王安用他尖细的嗓音,大声宣布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朝廷社稷存亡,在于宗庙传续,今朕之后宫充盈,后妃亲属,多有其功,故当奖之。咨赐皇后张氏父国纪为都督同知,弟璟为工部员外郎,贵妃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