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6(2 / 2)

在皇帝明确了皇后人选,东林党人就这么急不可耐的行动,这意味着什么,明眼人都清楚,特别是朱由校自己。

毕竟,东林党能有今天,还不是他们当初把注码全部压在朱由校父亲光宗朱常洛的身上,有着这提前结交帝国下一代领导者的基础,何愁没有未来

现在,他们又想继续如出一辙的搞事情,提前结交皇后一族,这样又可以保证他们东林党,可以在屹立大明一朝。

毕竟,皇帝后宫没女人,除非出现意外,不然皇后所生子嗣,必然将会是嫡长子,会是太子,会是大明王朝的下一代继承人。

真当朕是个孩子,如此好欺负不成

殿内,朱由校死死握住双手,心中怒道。

可惜,现在朝中自先帝时,主要权利已为东林党人掌控,他现在就是想要制裁东林党,也得考虑后果。

终究,制裁了他们,朝局还得有其他人撑着才行,就像他祖父万历帝,能和东林党僵持那么久,还不是朝中有其他浙宣楚齐等党派吗

惩治了东林党,还有其他党派可以起复,不像朱由校现在,随着东林党独大,其余党派也被东林党打压的势微,根本不可能再单独扶出一党来执政了。

大婚之后,朕必收权

看着跪地的李进忠和刘时敏,心里面,朱由校说出来每一个新进登基的皇帝的心声。

话分两头,且说张璟和曹文诏等辽东兵出了乾清宫后,便在殿外一青年太监的引领下,一齐往宫门外走去。

走的时候,张璟特意走在曹文诏身前。

其他兵卒见了,因为从那青年太监的口中听到张璟的身份,自然不敢指。

因为在宫中行走不能没有规矩,所以只能依次跟着二人,井然有序的走在张璟、曹文诏身后。

他们对张璟行为并未在意,只以为国舅爷随意走的,也不敢对张璟有所指责。

本来,张璟想看了看,能不能趁这次入宫的机会,去看看他那多日未见的族妹,未来的皇后张嫣,问问她入宫过得好不好什么的。

不过,碍于礼制和宫规,张璟显然是不能见张嫣的。

那青年太监对张璟很客气,婉转提醒了张璟一句,让他不要犯禁。

宫里不是个掩盖消息的地方,张璟的身份随着他入宫,早就被值守乾清宫的太监宫女知道了,所以这青年太监可以说是对张璟讨好的异常。

张璟听了想想也是,便打消了这念头。

而后,他想起探查曹文诏的底细,张璟便走路时候,突然停下,很随意的转身问曹文诏道:“我是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家里靠近山西,小时候经常有山西客商来县城里,听曹壮士的口音,倒是与那些山西人有些相似”

曹文诏不疑有他,行礼赞道:“国舅爷好耳力,在下正是山西大同人,虽入伍辽东,从军多年,但家乡口音,却是一时不能全部改了。”

闻言,张璟摇头笑道:“曹壮士切莫不好意思,乡音岂是那么容易改的倒是曹壮士能远赴千里,投军从戎,这份勇气,就值得人敬佩。”

“谢国舅爷妙赞”曹文诏受宠若惊道。

果然,山西大同人,名字、出身都对得上号了,他一定是那个号称“万人敌”、“第一良将”的曹文诏

张璟心里如是想着。

这家伙倒是可以收为己用,不过他却没想着现在和对方提什么拉拢之意,先不说自己无权无职,对方会不会看得上自己,就是他的身份,没有正经的官职,提这个就犯忌讳了。

就在张璟准备转身继续出宫时,身边那青年太监却突然插嘴道:“咱家也是敬佩如曹壮士这般勇士,说来也巧,咱家也姓曹,名化淳,倒是有幸与曹壮士同宗,真是荣幸之至”

64、宫闱内争

曹化淳

他是曹化淳

张璟目光一凛,心里面并未怀疑会遇到同名同姓之人。

毕竟,观曹化淳的服饰,此时他的职位应该不会低,即使有入宫的太监与他同名同姓,但入宫后,就算没有在其他太监名下认师傅改名,也得因为同名同姓,尊重大太监的原因,而主动改名。

因此这人只能是崇祯的那位心腹,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

细细打量这位真实历史上,在明末有着浓墨重彩一笔的太监。

当然,说他浓墨重彩,并不是说张璟对他知之甚详,真正的原因却是曹化淳被他一直交好的东林党人,污蔑成甲申之变时,第一个打开北京城,投降侍贼,放流贼破城的罪魁祸首。

然而,曹化淳早在六年前,就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最后回乡养老了。

如今却被污蔑成了开城判贼,这可真是人在家中,祸从天降的典型

甚至后来即使曹化淳出面证实这些造谣之言,可是甲申之后,关于他“启门之说”的捏诬之语,仍广为流传,留下他后辈子,甚至后世都被污蔑的莫须有的黑历史。

即使到了后世,有不少意图不轨者,用那些野史记载,恶意抹黑大明这位历事三朝,为人中厚的太监。

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

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也不知曹化淳被污蔑,却无法改变舆论,从而写下这首诗时,心里到底是怎样的想法

是后悔他直到那时才明白东林党大多数人的无耻真面目,后悔他以前不该亲近东林党人,以至于被人无端污蔑的悔恨吧

当然,张璟心中想着,之所以“聪明”的东林党人选择曹化淳,大概也是京师里成名的太监,基本都在甲申之变时为国尽忠了。

东林党人后来是实在找不到可以编排的太监了,只能用回乡隐居的曹化淳来,来编排故事,泼阉党太监的脏水了。

与二曹的相识插曲,确实令张璟觉得意外,而且记忆里,曹化淳是崇祯的心腹太监,怎么现在在值守乾清宫呢

后来想想,那崇祯帝朱由检,现在还没册封信王了,恐怕曹化淳还没机会跟着他,也就释然了。

谈话间,张璟假装无意的旁敲侧击了下,也证实了他的猜测。

曹化淳他幼时因为家境寒微,兄弟又多,为了生计,便在万历年间,大约十二三岁左右,入宫谋生。

因为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内书房成绩很好,可以说是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