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2 / 2)

于是便有后宫夫人如流水一般前来探望,但大多连君颜都没见到,严江莫名想起阿房宫赋的那句后宫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历史记载里,秦王因母亲之事似乎对女性有了偏见,偌大后宫无一人有记载,收六国王室女子充入后宫,但大多都是摆设,把嫪毐的数千门客流放到巴蜀,后来把给巴寡妇清的怀清台也是建在巴蜀,满满都是对母亲不贞的嘲讽。

请问是严上卿吗?严江正倚门远望,突然便听到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问。

他低下头,便看到一个五六岁,白白嫩嫩,严肃可爱的小团子,正努力抬头看他,努力摆出认真的模样,竟然有点奶凶奶凶的。

吾是,公子有何见教?严江不太喜欢小孩,但是对听话认真的孩子,世界上本就没多少人能抵抗。

那小孩子看着他,神色间有困惑:做事仁德相忍为先,你推理之说而不顾人伦德行,是为邪说,你为什么要蛊惑父王呢?

严江缓缓蹲下身,与小孩对视,认真道:那孔子也说,做人该威武不屈,你怎么不去问问你父王呢为何让我蛊惑呢?

威武不屈是孟子说的,小孩子先傲娇地纠正了一句,然后有点为难道:师长说了,不能问父王

不怕,你就说是严卿让你问的。严江老脸微红,揉了一把孩子头发,嗯,软软的好舒服。

那你要先回答我的问题。小孩子似乎不那么好骗,依然看着他。

嗯,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去屋里,坐下说。

虽然不知道哪个儒家大佬拿孩子当枪使,但哄小孩嘛,他可是家学渊源了。

进屋之后,他先是端出一小碗凉糕,然后拿出纸笔,文图并茂地给他讲了一个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他不能听别人的话,得自己分析,水深水浅得自己趟过去才知道。

小孩子听大儒讲经向来枯燥无趣,哪经得住这般诱惑,立刻就沉迷了连环画,又听着《狐狸和乌鸦》,对狐狸用想听歌声骗走乌鸦肉感觉气愤。

连张苍都好奇地放下笔,挤过来听故事,有不安的宫人几次请公子回宫,都被小孩一个眼神拒绝了,漂亮的大眼睛粘在严江画的各种动物上,根本撕不下来。

一直到晚上,不安的宫人说夫人就要找来了,孩子带这才不舍地离开,同时,鸟陛下也醒了。

所以知道了么,好与坏,都是自己才能体会的事情,严江温和地告诉那孩子,你的父亲雄才大略,天下无双,自是能分清好坏,为你解惑的。这本画呢,就送给你了。

小孩子欣喜地接过画册,眼里满满的崇拜,点点头,谢了严卿,乖巧地被带走了,而陛下则愉悦地踱步过来,赶走张苍,微微抬起脖子,一脸高傲地听仆人讲了事情经过。

随着严江讲述,陛下神情得意消失,陷入肃杀。

所以我觉得,秦王在其它事情上都比祖辈厉害,偏偏在教儿子这事上,比六国的所有昏君加起来都还差。严江啧啧了两声,这果然上天是公平的。

猫头鹰整个呆掉。

第42章父子

秦始皇的子嗣这事,可真是一把心酸泪,仿佛上天在用秦国来完成大一统后,就拔D无情地抛弃了这个王朝。

因为始皇的一统六国后的一路造作,天下人苦不堪言,大部分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王长子扶苏身上,这位年轻人谦谦君子、学问精湛、品德良善,他的师长们也倾尽全力也他灌输了仁善忠孝,希望他能将天下从秦王的暴政中解救出来。

然过犹不及,这位王长子的师父出生儒家,直接上书秦王反对郡县制,崇尚周礼,希望秦皇分封诸子为王,这事直接造成了李斯进谏焚书坑儒,扶苏为此劝谏父亲别这样残暴,秦王被儿子一怼,觉得这小子太软弱善良,回头就把他打发去修长城。

及至始皇病死在巡游途中,胡亥与赵高勾结,矫诏继位,传父亲旨意要长城边的扶苏自尽,扶苏手握秦国最强大的北方军团,却连求证一下都没有,就听话自杀了,半点不让弟弟为难!

于是胡亥自此为了灭秦最大的主力,一口气杀光了几乎所有重臣和兄弟姐妹,修改刑法,横征暴敛,六国之叛军眼看就要被秦国最后的名将章邯剿灭,他却疑心章邯不臣,断其粮草,把这位名将白白折在了巨鹿,成为另一位绝世名将的垫脚石项羽获得史诗成就背水一战破釜沉舟。

可以说,要不是这两个儿子太奇葩,秦国绝对没有可能三年就灭,苟上个十几年毫无问题,再不济,关上函谷关,缩进关中天险,回头来个一统六国也不是没有机会。

二世而亡啊,严江想想就觉得遗憾,你说扶苏一个王长子,自杀那么麻溜干嘛,秦国的王权继承哪次不是各公子一起打出狗脑子的,你有蒙恬三十万大军,从秦直道杀回咸阳都要不了一月啊,而且都不过天险四关就能高速直达关中盆地,秦国主力一半在你手上,一半远在南越回不来,你倒好,说放弃就放弃了。

看到阿江一脸嫌弃,猫头鹰越发食不知味,戳着仆人就要他继续讲。

但严是多小心的人,只是蹭了一下爱宠的脸:到底是秦宫呢,不说这些了,来,尝尝这个饴糖水,可惜甘蔗要全拿来留种,否则今年你就能尝尝红糖了。

陛下没得到答案,不悦地踢翻了陶碗。

它为什么要学会教孩子,作为他的儿子,权谋治国难道这些不应该是天生就会的么?

秦王勤政,如今虽有纸出世,但各地的政令依然是竹简传书,他又喜欢事事过问,每日固定要批六十多斤的竹简,是以处理完政事后,已经是下午夕食的时辰了。

于是他就以此为由,找到了严江,吃了几口,就把话题一转,提到了各国君王继承上。

东周战国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混乱的一段历史,因为继人原因败国的数不胜数,随便一扯就能找到,于是秦王把目标指向老对头,提起赵武灵王的故事说这位英名的君王胡服骑射,变法强赵,偏偏儿了养出问题了,生生把四十多岁的他饿死在沙丘行宫,若非如此,赵国或许能与强秦一争长短。

严江也是知道这段的,只是看秦王的神色就难免带了些悲悯,你倒是可怜起别人了,但以后你也死那地方了,还和咸鱼泡在一起,没比他好多少。

但话肯定不能这么说的,严江表现困惑,问道:我还以为王上会觉得赵武灵王死的理所当然呢。

赵武灵王那事也是堪称千古卓绝的骚操作,他为了真爱美人孟姚的遗愿,废了长子继承权,立真爱生的小儿子为太子,还把王位让给小儿子,自己当太上皇。这能看出他是个好爸爸,可这好爸爸就因为大儿子被废后没有怨言地继续孝敬他,他又后悔了,找到已是国主小儿子说:儿啊,你哥哥这么好,你看打个商量,我把赵国划成两半,他北王你南王,一国双王怎么样?

当然不怎么样!小儿子差点疯了,然后两儿子各自带兵真刀实枪地掐了一架,长子输了,跑沙丘父亲那求保护,父亲当然是选择保护儿子没想到会遇到这种操蛋的事,无可奈何的小儿子只好对不起父亲与兄长,送他们先后归天了。

秦王面不改色道:君臣孝道,天理昭彰,武灵王虽有错,但惠文王既已得王位,也不该赶尽杀绝。

严江更困惑了,目光上下打量,几乎以为秦王被谁上了身,你什么时候在意过孝道啦?你要不要去看看那个接太后的车架,到现在还没挪过一百里呢!

秦王神色淡定,巍然不动。

严江这才缓缓道:您说是,那自然就是了。

秦王没得到想要的答案,又把话题专移到秦国,说秦国先前六世名君,大多没有父亲教导,不一样地各自立下功业,这是秦国君王血液里的天赋,不用学就会了。

严江微微皱眉,才缓缓道:天将降大任,必受其难,这历代名君也是在受过质子磨难,自血火中磨砺而出,非是天生就会。

武王、孝文王皆不曾为质。秦王随口挑出毛病,但此话一出口,他便觉得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