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请了长房的人做见证。
其实吧,不管怎么说,都没办法做到完全平均的。假如家里人都有意见的话,长房那头也会帮着出面分家产,不过这样一来,就难免被人在背后嘀咕了。
大头分完了,余下的秋粮倒是容易,毕竟这玩意儿要均分还是可以的。哪知等长房的人来了,温氏又作幺,非说她家人口多,要多分一些粮食。
温氏这是吃准了朱母不爱在外人面前丢脸面,哪怕长房也不算什么外人,朱母也不会当面训斥她。她不光要求多分几石粮食,又要求锅碗瓢盆、柜子箱子、桌椅板凳什么的,都归她。
说真的,都到这份上了,差一点也什么。
朱母问过了其他几个儿媳妇的意见,摇头叹息着多给温氏分了一点。而朱父则是深深的看了大郎一眼,什么都没说,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大郎脸色煞白,他也没想到温氏会当着长房的面发难,尤其就几个锅碗瓢盆,压根就不值钱,这些东西都是早先置办下来的,哪怕老朱家发财以后,也不会将好端端的粗瓷碗丢了另买新的。至于家具,也一样都是旧物,这算成钱连个二两银子都没有。粮食倒是稍微值点钱,可说到底,都已经分了那么多了,何必再计较这么点儿东西呢
没人当面说什么,可谁知道人家回去后会嘀咕什么
长房派来做见证的人,就是朱家大伯和大伯母,又来了大堂兄夫妻俩,看看能帮什么忙,结果忙没帮上,却是看到了这么一出。
“还有每年给的孝敬钱,你们商量过了吗”朱家大伯不忍心看弟弟唉声叹气的,忙岔开了话题。
当下,朱母便说出了要求儿子们每年给的米粮和钱的具体数目,比朱家阿奶当初要的略高一些,毕竟朱父是兄弟八人,而他们这边则是六人。总得来说,这个数目完全在正常范围内,配上之前各房分得的家产数目,可以说是少得可怜了。
朱家大伯问几个侄儿,听闻都没意见后,便道:“正好眼下秋收结束了,你们各家又都有钱,赶紧趁着农闲把房子盖起来。对了,四郎啊,你爹娘说老屋归了你,可在房舍盖好之前,他们还是可以住在老屋里的,你知道吧”
四郎点了点头:“嗯,我知道的,大伯。”
“那就这样吧。”朱家大伯想想没有遗漏的地方了,便准备起身离开。
“等等,还有一桩事儿没说。”朱父喊住了他大哥,“我们俩口子不打算跟大郎了,让四郎小俩口给我们养老。”
第051章
顺顺利利的分家过程,到这儿突然就卡了壳。
朱大郎不敢置信的抬头看向他爹,他从分家初始就不曾吭声,哪怕后面温氏为了争夺那几个锅碗瓢盆丢尽了脸面,他也不曾出过一声。可到了这会儿,他却不能再沉默了,只无比震惊的问:“爹,爹你刚才说什么你不跟我”
“嗯,我和你娘商量过了,打算跟着四郎小俩口过日子。六郎没成亲之前也跟着我们,等回头他的亲事说定了,就立马给他盖屋让他也搬出去。”朱父说这话的时候,是一脸的平静,可在这平静的外表下,眼底里却难掩失望,“唉,就这样吧。”
“什么就这样”大郎不由的惊呼出声,“这谁家不是长子养老的爹你为啥要跟着四郎我做错了什么”
朱父深深的看了这个曾经寄予厚望的长子一眼,随后却长叹一声,摇了摇头:“别问那么多了,就算家家户户都是长子养老的,可我这个当爹的既然说了不要你养老行吧,就这样吧。”
大郎心里堵得慌,左看右看,似乎是想找个人帮他说话,可他目光所及之处,人人都避开了他的视线,就连特地请过来作为公证人的朱大伯和大伯娘都默不作声。末了,大郎只能看向他媳妇温氏,毕竟在他看来,媳妇肯定是站在他这边的。
温氏倒的确是站在他这边的,刚听到朱父说要跟着四郎夫妻俩,她也是万分震惊的。可就算她几乎要脱口而出质问声之时,她忽的悟了。
是的,身为长子长媳要是不负责养老,必然是会被人在背后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但相较于这个而言,不养老的好处实在是太大了,哪怕每年要给一定的米粮和钱,那又能值当什么比起这个,自己当家做主才是顶顶重要的。
权衡利弊之后,温氏冷笑出声:“大郎你还没看明白这事儿是他们早就商量好了,你看看,二弟妹、三弟妹有半点儿惊讶不还没想通这是娘觉得咱们靠不住,非要让她亲生的儿子养老呢”
朱父怒了:“别人不知道缘由你还不知道别的能耐没有,倒打一耙的本事倒是不小你要是不满四郎,回头我叫二郎养老可好给你台阶还不下,非要人把话砸到你脸上才好”
温氏没想到公爹会突然发难,即便今个儿反驳的人是婆婆,她都有底气怼回去。毕竟,朱母是续弦这个事儿,村子里略年长一些的人都知道。哪怕因为朱母这些年尽心尽力的操持这个家,已经极少有人说起这个事儿了,可只要她今个儿把话挑明了,回头自然会有流言蜚语出来的。
谁知,朱父居然出头了。
见长媳没了言语,朱父又看向他那长子:“大郎,你娘进门那么多年,对你们兄弟几个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我想你还是看得出来的。今个儿在场的也都是自己人,我索性把话给你说明白了。我不是非要四郎给我养老,我是不相信你了我觉得你靠不住,男人可以让着婆娘,却不能真叫个婆娘骑到头上去可你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啊就算你再怎么做事不地道,我也不能真的毁了你。”
“我”大郎一脸的挣扎,有心想说些什么,可话到了嘴边又不知道怎么说才对。
其实,直到这会儿他还是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仔细想想肯定是因为早先卖病鸡一事,可这事儿真就有那么严重不就是以次充好吗尽管不能说每个商家都是不地道的,可做买卖的,短斤缺两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以前他去货郎那头买东西,人家还少给了些呢。
说实话,哪怕明知道做买卖最重要的是口碑,一旦坏了就很能再续上。可问题在于,这世上短视的人不少,像开铺子做长久买卖的,自然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坑人。可还有一些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糊口的,这种就不一定会这般讲究了。看你一副精明样儿兴许不敢坑你,可遇到上长相憨厚的,或者小孩儿拿钱去买糖块果子的,不坑你坑谁
大郎因为是老朱家长子的缘故,对外的很多事情都是他来处理的,这碰到的人多了,自然难免会遇到一些波折。他长得就是一脸憨样,每回被人坑了,他除了自认倒霉之外,也没别的法子,最多也就是下回不找那人买东西,久而久之,他也就懒得理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