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对她说的那一席话。反反复复的回忆着,又细细的琢磨品位着,她越想越高兴,越想越心里美滋滋,冷不丁的,她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假如说,她将来会发大财,难道还要继续让六郎那个瓜娃子帮她算账
算错了咋办到时候就不是一两半两的事情了,是成千上万两的银子啊哪怕事情还未发生,只要一想到有这个可能,宁氏就心痛如绞,痛到无法呼吸。
不行,她必须想想办法。只靠王香芹也不成,眼下家里是没分家,可往后呢就老朱家的惯例,怕是等所有的儿子都成亲生子后,分家一事就会被提上来。毕竟,家里就这么大,人多了住不开,可不就只能分家了吗到时候,她还能处处依靠王香芹
琢磨来琢磨去的,宁氏终于想明白了。
她要学认字
六郎不靠谱,二郎更不用说了,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靠灶台也不成,屁点儿的孩子,能挑得起大梁吗万一这灶台随爹,岂不是比六郎那瓜娃子还坑再联想到刘神仙说过的,就算她有贵人相助,最重要的还是得靠自己啊这说明什么问题就是男人孩子都靠不住
也对,他们笨嘛。
打定主意的宁氏决定,改明个儿有机会就要开始学认字。想想王香芹这么容易就学会了,这认字应该不难吧毕竟六郎那么笨,他不能作为标准。
宁氏怎么也不会想到,王香芹才是最不能当成标准的那个。
更不会想到的是,她这头才盘算着啥时候能有机会学认字,机会就这么来的。来得凑巧极了,就跟老天爷一早就安排好了似的。
几天后,老朱家来了位意外的客人。
第031章
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起早贪黑的忙活地里那些活儿。
老朱家是因为人口多,且男丁们各个都是庄稼把式,女眷们倒是不用这般辛苦,就是灶屋的事儿全部交给了宁氏,朱母则负责每日去田间地里送个饭菜,得闲了往菜园子里转转,至于其他儿媳原先做什么眼下仍做什么。
王香芹边仍忙活猪舍里的那一滩事儿,别看活儿是没变多,可试想想,秋收前后天气多热啊,哪怕猪舍有系统附带的温度调节功能,那也不可能直接打个空调的。事实上,系统格外得入乡随俗,就连平时做任务给的奖励,都是同这个年代的科技水平相符的,自然也就不用去惦记空调了,只能通过增加空气流通,以及用井水降温之类的土法子了。
这温度上去了,猪舍里的味道就大了起来,哪怕再怎么勤清洗勤通风,味道仍然是存在的。早先家里人还会往这边来,眼下除了四郎还过来之外,别人只恨不得多长两条腿,哪怕非要从猪舍前头通过,还是宁可多走几步路。
偶尔路过的都有些受不住了,整天待在猪舍里的王香芹呢
就快撑不住的时候,她得到了系统发布的支线任务。
任务难度不算高,顶多就是略繁琐了点儿,要求跟着系统给予的清单,为猪们配置出消暑饲料。配料都是附近常见的东西,有些自家就有,同朱母打声招呼就可以了,大不了算在成本里头。另外一些恐怕要收购了,毕竟每家种的蔬果都不同,不过想来要凑齐还是比较容易的。
王香芹的目光落在了最后的任务奖励上,久久挪不开眼。
任务奖励:个人除臭剂一份,使用后将大大削弱嗅觉中对臭味的灵敏度。持续时间一个月。
“系统你总算做了回人。”嘟囔了一句后,王香芹立马招了平日里帮她打猪草的孩子,出了高于市场价一成的价格,收购了所需的配料。
尽管价格仅仅提高了一成,可别忘了,乡下地头的东西本来就便宜,眼下都不用出村就能将东西卖了,价格比集市上还略高了一点不说,王香芹收购的份量还不少,毕竟她养的猪多,每天的饲料消耗本来就很庞大。
孩子们的行动力也很高,仅仅半天工夫,就帮她凑齐了清单上所需的配料,看着份量大概能吃两顿。王香芹痛快的给了钱,并约好明个儿继续,酷暑时节,肯定还是新鲜的好。送走孩子们后,她就开始调配消暑饲料,这个工作只能由她来完成,就好比宁氏早先做买卖时,前头那些洗切之类的准备工作可以由别人代劳,最后一步却必须要她自己来,不然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才想着宁氏呢,王香芹就听到了一阵咋呼声。
“四弟妹啊我听说了一个事儿”
宁氏能说,哪怕没人跟她搭话,她自个儿就能叨叨的说上个大半天。王香芹正在拌猪食,手上的动作并不停,只随口答应着:“纽呢,有啥大事儿呢。”
“跟我娘家离得挺近的那个老杨家你知道不”没等王香芹开口,宁氏又自顾自的说了下去,“他家的幺儿杨铁蛋回来了哦不,人家改了名字,叫什么杨谦,不过村里人还是习惯叫他杨秀才。”
“秀才”
“对呀,杨家幺儿在十八岁那年就考上了秀才,最早跟大郎他们都当过同窗,六郎跟他同窗的时间最长,大概有一年多。再后来他考上了秀才后,就去了外头,听说是去县里的什么什么书院。”
“那他回来干啥最忙的那阵子不是过去了吗”
“又不是为了秋收来的。听说,今年是科举年,他也下场考试了,一出来就知道自己又没戏了。再说他年纪也不小了,今年怕是都有二十五六了,还没娶妻呢。这不,回了村里打算说个婆娘过日子。他好歹是秀才,就想办个村学。”
王香芹听到这里,终于明白了二嫂的意思:“你想送灶台去上学大嫂那头呢她肯定也要送猪毛去的吧”
“那就一起去呗正好有个伴儿,横竖村学的花费又不多的,他说是依着邻村老秀才那样收,要么给束脩,要么就每月送凶粮平日里帮着砍柴挑水就成了。”宁氏美滋滋的盘算着,杨家离她娘家是挨着的,离老朱家其实也不远,她脚程本来就快,每日里借着送儿子上学的机会,多瞅个几眼,日子长了不就能学会字了哪怕束脩不值当几个钱,可能占便宜为啥不占再说了,她回头还要支摊子呢,实在是抽不出空来跟小孩崽子们一起上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