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玻璃成型,把玻璃拎起来,放在坩埚炉上左右摇晃地烘烤,很快玻璃上附着的的锡就熔化滴落了。
最后,李天俊打开了最后一个平盘上的罩子,盘内是明晃晃的水银,水银中还有一块溶解了大半的锡块。李天俊取出锡块,然后让曹成把玻璃小心放在水银中,只让玻璃的一面浸泡,然后立刻罩上罩子。
李天俊也不解释,让曹成重新前面的步骤,又小心制得了一块玻璃平板。又等了好一会,才打开罩子,快速取出之前放入的玻璃,并把新制得玻璃放了进去。
陈规听闻两人又秘密聚集到了旧店,当下好奇,也一个人悄悄赶来了。见两人正忙,也不说话,只在一旁等待。
李天俊把取出的玻璃带到窗外,寒风一吹,玻璃很快就完全冷却了。李天俊先看了看,然后交给陈规,并小声说道:“大人小心拿。”
陈规接过一看,只见一人睁着双眼,脸上带着几条黑灰快速靠近自己,毫发毕现。当即下了一跳,差点扔掉手中的玻璃。又定了定神,才说道:“这是照子我用过的照子多了,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清晰可见的照子”
照子,就是宋朝时人们所说的镜子,相传为了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讳,才改成了照子。
曹成也赶过来查看陈规手中的照子,突然说道:“贤弟,这个用来做照子确实很好,但是此物经不得敲打,现在这个形状近似圆但又不是十分规整,用来做器物,并不好看啊。”
李天俊笑了笑,找了一个小刻刀,在镜子上比照着手边小方盘的外沿,小心划了划,在镜面留下条浅浅的痕迹。曹成惊讶道:“没想到玻璃脆却硬,用刻刀都不能留下重痕。”李天俊心中却在苦笑,这还是因为纯度不够导致硬度不够,要是高纯度玻璃,除非用金刚砂,这普普通通的刻刀如何能在上面留下痕迹
李天俊拿来一根浸了油的棉绳,小心按在划痕上,然后点燃。等棉绳燃完,拿木槌轻轻敲击矩形外侧,咔嚓嚓几声,内侧的矩形居然脱离了出来。李天俊拿起矩形的镜面,对曹成说:“曹大哥,稍稍打磨下此物的边缘,然后把它放入带柄雕花的木框中,可是制得一个好照子了”
曹成接过大奇,赞道:“确实是好东西就是太金贵了些”
李天俊看着玻璃,内心一阵感慨:终于知道为啥古中国不大力发展玻璃了,高透亮玻璃需要高纯度的石英砂,还需要高纯度的碱。石英砂相对好说,这高纯度的碱可不好找。天然碱大多要从地下开采,还要进行多次提纯,烧海带制纯碱或从草木灰中提取纯的草碱,若不懂化学知识实在难以想到,而且效率奇低。还有制作加工,如不是自己直接用后世的方法,又怎能得到吹制的瓶子或如此平整的玻璃板。这么算来,对于黏土资源丰富的古中国来说,还是陶瓷最经济实惠。
陈规也拿过来端详了半天,问道:“我真有这么老”
求收藏,求打赏给点动力吧庆推荐22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