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了,真是不舒然”南玥的心很不好受,却依旧强忍着内心的折磨,面带温柔地询问。
“忽然想起道观还有些事,二姐。。。。。。”宫素素似乎恢复了正常,说话也顺畅了许多,只是美眸焦虑哀伤犹在。
“哦,我陪妹子回去。”
“不用了,二姐还是去忙。”
宫素素神色恍惚而去,南玥却久久凝视空无的前方,脸色却由复杂逐渐变的平静,盏茶的功夫轻轻叹息,甩下袍袖转身轻盈而去。
李易对这些并不知晓,他是讲究效率的,四川路农田暂行条例、四川路盐铁暂行条例、四川路工商暂行条例、四川马政暂行条例已然制定完毕,就要选择成都府、潼川府实施,工商条例更是直接全路实施。
且军制早已实施,五大都统制司进行了扩编,与其它条例不同的是,新军制实施得到全军将校拥护,几乎没有反对声音。其实,反对才是笑话,军制改变中有划定各级将校俸禄,有更多的官职可供他们争取,无形中扩宽他们仕途道路,谁还傻不啦叽地反对。
再说了,军中中坚力量,无不出自拱辰军,那可是随李易出生入死的原从,是人都有欲望,尤其是武人更希望追随明主,建功立业,标榜青史。
无论是士人还是武人,都看出五大条例的横空出世,代表着李易与朝廷的背离,文人尚有许多犹豫,虽说有良禽择木而息,忠于朝而非君的思想,但毕竟赵家优容士人二百余年,在读书人心目中,早就形成集英殿唱名的荣耀,不是朝夕可以更改。
他们不如受压抑武人的直接,李易也在刻意提高武人地位,更得到武人的拥护,这也是他们忌惮所在。
李易深蕴士人之心,他也没有过份强逼士人,只要你不给我公开捣蛋就成,是官吏老老实实治理地方,是闲散士人,你骂骂人可以,在小报上论是非可以,但绝不可交通朝廷,还散布出消息,凡是过类省试的士人,均可委任地方官职。
书院也已经搞好了,基本上是现成的地方,不过是修修补补。当然,这也仅仅是权宜之计,更大的书院正在建设中,就在成都府华阳县城南面,紧靠着岷水河畔,规模还是相当庞大的,代表了他对读书的重视,显然是某种信号。
他并未直接面向士人招学子,第一批学子选拔,是在因战乱失去家人的孤儿,或是流民家庭的子女。
这些孤儿年幼,让仍流落民间是很悲惨的,既然有了自己的地盘,也有了收拢经验,不再选择纳入军中,而是放在各县小学校,或是直接选入书院,便于灌输自己的思想。
同时,也给那些士人隐晦地告诫,别以为非得依靠你们,人才也可以自己培养,更是占据了大义的高峰,让你也说不出话来,儒家取仁义,你总不能占流离失所百姓的便宜,至少拿不到明面上来说。
当然,书院也不是仅仅一个书院,它具有半官方性质,李易多方号召募集钱财,购置四周土地百倾,作为书院助学所用,土地属书院所有,任何人无权进行买卖,可以租赁给农户耕种,收取租金。
其中一笔仅次于官方投资,来的是非常神秘,甚至无人知道是谁。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