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回到东汉 > 第六百七十九章 梓潼县城

第六百七十九章 梓潼县城(1 / 2)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三十八年,复置益州和广汉郡,雒县为广汉郡属县。

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83年,魏灭蜀,分益州为梁州。广汉郡改属梁州,雒县仍为郡治。

东晋时期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广汉郡仍属梁州,雒县为郡治。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蜀郡为益州。次年,分雒县置什邡县。

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复置汉州,领什邡、德阳、绵竹三个县,撤销雒县建制,由汉州直辖原雒县地区,以原雒县为州治。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明玉珍在蜀称帝,建立大夏国,复置雒县。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灭大夏国。同年,省雒县入汉州,仍领三县。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建置沿旧。

清初,仍如明制。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降汉州为散州单州,不再辖县,隶属成都府,沿袭至民国元年。

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汉州为广汉县缘广汉郡而名,属川西道次年改为西川道。

而梓潼县城就是隶属于广汉郡治下

梓潼县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东北方,

春秋战国时期,梓潼属蜀国领地。秦国开始在蜀地实行郡县制,置蜀郡,划蜀地为三十一县,梓潼县始置,隶属秦国蜀郡。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派遣将军林挚平定巴蜀,汉承秦制,仍实行郡县制。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据蜀,建“大成”国,又改子同郡为就都郡。

三国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曹魏遣大将军钟会、邓艾伐蜀,后主刘禅献城投降。魏灭蜀后,将蜀国划分为梁、益二州,梓潼郡仍置,隶属魏国梁州州治在后世的陕西汉中,仍分领蜀汉时所属七县。

汉兴元年公元338年李寿接皇帝位后,改国号为“汉”,梓潼县仍置,仍隶属大汉梓潼郡郡治涪城县。置于梓潼水尾的万安县县治即后世的梓潼县仙峰乡,亦徙移至潺亭即后世的罗江县。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晋穆帝司马聘遣征西大将军桓温代蜀,成汉战败,成汉王李势献城归顺,成汉所辖梁、益二州又入东晋版图。

永和四年公元348元,梓潼县奉谕割西北地区后世的许州、仙峰、双板及江油市重华、文胜、厚坝、马阁、二郎庙、青林口、雁门坝诸地置北阴平郡和阴平县郡、县治同治今江油市河口坝镇之阴平坝。梓潼县仍置,隶属梁州梓潼郡郡治涪城县。

南北朝时期,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太尉、晋王刘裕迫晋恭帝司退位。刘裕接皇帝位后,改“晋”为“宋”,史称刘宋。梓潼县仍置,隶属梁州梓潼郡郡治涪,即后世的绵阳市。

刘宋昇明三年公元479年,骠骑大将军、太傅、相国肖道成,逼宋主刘准退位。肖道成登上皇位后,即改“宋”为“齐”,定都建康后世的南京,史称“南齐”。梁、益二州尽为南齐版图。梓潼县仍置,隶属益州梓潼郡郡治涪。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安寿县还名梓潼县,仍隶属西南行台普安郡。

唐高祖李渊建国初期,沿袭隋朝旧制。

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路和利州西路,梓潼、阴平二县隶属于利州东路普安军。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普安军升为隆庆府,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又将利州之东西二路合为一路,称利州路,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利州路隆庆府。

元朝时,梓潼县仍置,隶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广元路保宁府剑州至元二十年降隆庆府为剑州。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南路领袖明玉珍率军从武昌出发,经长江入蜀,旋即占领全川,建国大夏,定都重庆,改元天统。梓潼县仍置,隶属保宁府府治后世的阆中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