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铁血铸新明 > 第六百二十九节 汉人至上

第六百二十九节 汉人至上(1 / 2)

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要改变大明百姓的想法,重新恢复先秦汉武雄风,无疑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可不管多难,秦浩明都准备义无反顾走下去。

迎着崇祯的目光,秦浩明坚定的说道:“微臣请问皇上,居封地处王府以为藩王,居万里掌一国以为诸侯,如何抉择”

崇祯皇帝闻之愕然,思之再三,竟不能决断。

王承恩听得秦浩明言语多有不轨,摇头苦笑连连,整个大明,估计也只有他敢如此说

居然敢当面对天子提出海外封王

只不过人家有底气,能够坦坦荡荡提出来,对大明反而是好事。

毕竟,一则土地不是大明的,二则八字还没一撇,谈何怪罪

太子朱慈烺也是一脸好奇,父皇脾气算不很好,极易动怒。

可眼前这位年轻的闽粤总督,该说的不该说全说了个遍,可父皇却丝毫不见怒色,犹自在思考他的提议。

这要是换了其他人,训斥都算是轻的,严重点至少一个廷杖,甚至罢官问斩都有可能。

要知道,在大明,异姓不能封王,仅有的中山王徐达,那也是死后才追封。

也就是说,只有死人才有资格封王。

“就依爱卿之言希望朕不负卿,卿也不负朕,君臣之情源远流长,传为千古佳话”

在三人的目光中,思忖许久的崇祯皇帝缓缓地说道。

所谓君无戏言,他认真考虑得很清楚。

大明异姓不封王,但此一时彼一时。

现如今,国内外形势严峻,亟待恢复太祖成祖时期的赫赫武功。

但正如秦爱卿所言,大明武力已经颓废,必须另辟蹊跷方能振奋国人尚武精神。

更何况,作为君上,崇祯考虑的未免更为细致。

秦浩明是贤臣良将,定南军崛起也是必然态势,手下一众文武将校更是国之将才,可今后如何安置他们

无需讳言,随着定南军逐步壮大,如此大量的将校肯定是没有办法安排,此为其一。

其二,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定南军基本不拿朝廷俸禄,乃是秦浩明东拼西凑从各地募集而成。

说得难听点,那就是秦浩明的私军。

可真要纳入朝廷体系,崇祯自忖根本无法解决定南军高昂的军饷。

而且,就算靠着秦浩明的海关总署可以解决,那其它大明百万大军如何办

皆照此标准显然不可能,大明财政无力负担。

不怕患寡就怕患不均,这样不用外敌内乱,一个应对不好,整个大明朝廷自己就要轰然倒塌。

现在颇为棘手的是,定南军还要继续扩大,方能应对建奴和国内叛贼。

过往,他也曾担心此事,怕日后尾大不掉,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故事可是有迹可循。

秦浩明的手下成长为新的利益集团,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野心,重蹈历史覆辙也就是分分秒秒的事情。

可他又不能现在就铲除定南军,那可真是官逼民反,且师出无名,那大明朝廷可就热闹了。

所以,当秦浩明说到走出去这条路时,崇祯皇帝可以说是眼前一亮,忧愁尽解。

这不就是当初蒙元的做法吗

铁木真的几个儿子和大将分封出去,异域为王,何曾有过纷争

只有留在家里的,才纷争不止,最终忽必烈胜出。

诚如秦爱卿所言,天地之大,何必在华夏一亩三分地上兄弟相残

今天双方既然讲开,所以崇祯趁此机会制定底线。

当然,后续的手段他也会再跟进。至少,双方有了一个解决的方案。

“微臣惶恐,绝不敢辜负皇上。”

崇祯的说法,让秦浩明内心长长舒了一口气。

今天这番话,是秦浩明在试探或者说是在灌输一种概念。也就是在自己的军营中,他才肆无忌惮的说出来。

若是在皇宫里,他是绝不会如此说。

倒不是说他怕崇祯,强悍如建奴他都无所畏惧,有何可怕

实在是他不愿手足相残

他要做的事情很多,实在没精力也没有必要在家里称王称霸,没有任何意义

和崇祯搞好关系,赶紧利用大明的人力物力资源,纵横天下留名青史,何等壮哉

让大明的旗帜在世界任何角落飘扬,让汉人的足迹踏遍五大洲四大洋,让汉人成为世界的主人,这是何等酸爽之事

什么白人至上,去他妈的

一群野蛮人,现在正在进化中,有他们什么事

只有汉人,才是这个世界最高贵的人

汉人至上,才是他追究的真正目标。

“朕与爱卿互不辜负”

崇祯伸出大手,与秦浩明击掌为誓。

君臣双方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只是,太子朱慈烺年幼,不知深浅出声问道:“秦督难道就没有不臣之心”

崇祯脸色一黑,就待训斥朱慈烺。

“事无不可对人言,微臣还真想回太子话。”

秦浩明急忙劝阻,看着崇祯和太子诚恳的说道:“世人皆热衷于权利,以为皇位好做,可以为所欲为,微臣却以为不然

微臣是知道的,皇上每日批阅奏折往往要到半夜,还有诸多烦恼的事情,要和大臣无休无止的争斗。

即使这些都不说,单是几十年呆在十几平方公里的皇宫中,不能经常出宫。恕微臣直言,这无异于是在坐高级牢房而已

更可况,微臣想做皇上的位置,必须杀掉多少汉人百万、千万

成祖是太祖的儿子,因得位不正杀得人头滚滚,那微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