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未见,苏轼看起来精神许多,开口的同时不忘伸手轻点了一下吕璟。
“学生知错。”
“好了,你在西北做的很好,为师收下的几个弟子,无一人能与你相比,但光有战功还不够,此次既然官家降罪与你,就好生在书院研习学问,若是达不到标准,为师第一个不放你离去。”
“弟子遵命。”吕璟嘴角微微一抽,自己曾经好歹也算个知识分子,没想到穿到大宋朝,学问水平竟然成了硬伤,实在尴尬。
提起学业,苏轼一下子生出了考较的心思,当场就对吕璟这段时间的成果进行了考量。
结果只能算差强人意,秦观虽然大手一挥豪迈的送出了千卷藏书,但吕璟在抵达西北后就诸事不断,学业上的增长实在有限。
“为师会安排人为你办好手续,明日起就按时入学吧。”
“是。”吕璟尴尬的挠了挠头,想想苏轼眼中刚刚闪过的凌厉,他就为自己今后的日子感到担忧。
师徒俩接下来又简单叙了一番旧,苏轼终于提起了之前陈师锡提到过的问题。
“依为师的意思,本来是想让你专心学业,不过如今书院各种问题愈演愈烈,你就辛苦一下,暗中挂个教谕的名头,多担待些事情吧。”
“弟子遵命。”吕璟悄悄瞅了苏轼一眼,怎么感觉老苏今天是刻意在拿师威打压自己,没得罪他老人家啊
为了确保吕璟了解如今书院的现状,苏轼将一封早就整理好的文卷交到了他的手中,同时开始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详细说明。
半个时辰之后,大致清楚情况的吕璟开始提出自己的想法,师徒二人不断探讨之后,拿出初步的策略,不经意间就已经过去足足两个时辰。
“接下来伯修会带你去拜见书院各个教谕,为师累了,就先休息了。”苏轼毕竟年纪大了,神色里难掩疲累。
吕璟躬身应下,离开厅堂的时候,正好碰到赶来的陈师锡。
“大郎,子瞻他心里不痛快,你多包涵,随我来吧。”
陈师锡似乎预料到了苏轼的态度,话语里不乏劝慰。
只是当吕璟开口询问的时候,他又不肯多说,只是隐约提起似乎和渊渟刀有些关联。
吕璟最初设立书院时的想法很多都是照搬后世大学的模式,苏轼等人在书院真正成立的时候又进行了一番修改,就形成了如今东江湖书院的格局。
其中最大的改动,就是将吕璟计划中不同学院的划分,改为了按照诸子百家的名义代替。
以苏轼及名下弟子主导的儒家毫无疑问是书院中最兴盛的一脉,除此之外,佛印为主促成的道家也日渐发展,颇有将佛道合一的意思。
在这二家之外,以原来牢城都老兵为基础的兵家和单镶主导的医家都拥有一定实力,其余墨家、法家、杂家、小说家等则只是流于形式,并未有多少士子选择。
书院的教谕除了吕璟熟悉的陈师锡等人外,陈师道、李廌等和苏轼渊源颇深的文人也相继受邀前来,构成了东江湖书院的大体框架。
“大郎,情况大致就是这样,诸位教谕你也都大致见过了,现在书院不只是经费上出现问题,各家士子间也是争斗不断,就连同门间也是问题频发,再加上有心人刻意引导,再不解决,书院很难按照现有模式维持下去。”
陈师锡开口间难掩叹息,虽然他话音里没有说明,但吕璟不难猜出,书院如今最大的问题,其实来源于他所提出的新模式。
否则以苏轼等人的名望,还轮不到他一个小辈出面来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这也算是苏轼给他的一个考验,能够解决,他规划中通过书院潜移默化影响大宋的理念就有实现的机会。
解决不了,恐怕东江湖书院最终也会和大宋绝大多数书院一样,重新走上老路。,,;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