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的是青州刚刚稳定,此去京师洛阳,兵马带去了,不被重视,带多了又给青州负担,影响青州发展,万一在京师洛阳发展不利,将兵马全部折赔了进去,那就悔不当初了,还真不如闷声在青州埋头苦干,大力发展,坐待乱世拉开帷幕。
左右难以思定,诸葛亮能肯定的是这一份檄文,应该是让董卓给抢了头彩。想起董卓,诸葛亮也觉得董卓是类似于张飞之人,粗中带细,实为大智大勇,颇为奇人也。
一开始,董卓只是官任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后来平定黄巾之乱的时候,在广宗郡的时候,被张角打得灰头灰脸,算是有过无功。
然而董卓虽是武夫,却懂为官之道,不惜钱财,朝廷本来已经议定要将董卓治罪了,董卓回头就给十常侍张让等贿赂,不但免了罪过,还保住了官职。
后来,董卓又开始结交朝堂贵人,尤其是何进等人,也是大量的钱财花在那些人身上。没多久,就取得了何进的信任,官居凉州刺史,统领西州大军二十万,西凉大军可不比其他兵马,那全是骑兵之流。
诸葛亮一想到董卓一定会领兵进发京师洛阳,就越发坚定了信心,也要前去趟一趟这次的浑水,不让董卓那么顺风顺水。
不过,青州刚刚稳定,人心虚浮,诸葛亮觉得还是很有必要与各人说个明白,让各人清楚此次应诏出师,兵发京师洛阳并不是为了图个热闹,向大汉表忠心,乃是为了前去谋利,顺便扬一扬声望和威名。
于是,诸葛亮虽然刚刚从幽州渔阳赶回来青州,一下子又召集手下各人,以及青州的全部有资格的人才,包括诸葛府里面的人。
各人齐齐聚于一堂,皆窃窃私语,讨论着是什么大事如此劳师动众,毕竟青州百业待兴,一时半刻都离不开这些人的坐镇。在座中人,大概除了陈宫和郭嘉,二人多少知道一些内幕,其他人皆是一脸疑问,等待诸葛亮揭开这些会晤的主题。
诸葛亮也没心思吊足各人的胃口,而是直接拿出檄文,传了下去,待各人看完之后,方才开口说道:
“先前虽然汉灵帝碌碌无为,然而大汉始终是刘氏的大汉,刘氏的天下,如今大汉却已是宦官当道,外戚弄权,新君刚立,年幼登基,整个朝堂估计全部都是宦官或外戚的党羽了。”
“我青州事经黄巾之乱,兵荒马乱之后,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百废待兴,诸业待举,然而我青州还是忠于大汉的,大汉有难,我等义不容辞。青州是弱,但绝不怕事,更不会为了保存自身,而龟缩一方。”
“不过,我青州是接收到了诏文,但丑话说在前头,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与那屠夫出身的何进同一个鼻孔出气,无论是宦官还是外戚,只要想干预大汉朝政,青州都是持反对态度和意见的。”
“既然诏檄上写着,召集各地英雄豪杰,有志之士,领兵前往京师洛阳,诛杀阉竖,那么我青州理应出兵,一来若是青州不去,难免给人认为不是英雄豪杰,没有心存大汉;二来诛杀宦官,或者外戚,护卫大汉朝政,我等也是拥护的,这没有理由拒绝。”
“京师洛阳要去,不容拒绝,青州建设要稳,不容有误,因此召唤大家前来,乃是要商议一个章程,弄出一个出兵的方案,既能满足京师洛阳之行,又不伤及青州发展的根本。”,,;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