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拔出剑当作暗器朝季无风射去,四道人影在泰泽湖上起落沉浮,李常的剑被一只手臂长短的毛笔挡下,叶秋红刚拔出柳叶刀一双带着可怕的拳头已至,叶秋红只觉得刀上传来狂暴的力道,三拳,她的柳叶刀便已经碎裂。李常头顶两道人影飞过,全部灵力一掌拍出,但是那人却轻轻松松的破开了李常的掌法,一个老头子更是一脚踩在了他的肩头,李常单膝跪到了泥土里。
“青峰居士刘可定八天王君如海,太玄客孙仁武,判官林东儒”李常咬着牙齿说道。
“竟然放肆到了昭文书院,还真是胆大包天”
这四人身份不一般,在大唐武道界还真的没人敢惹,即便素王或者武空都只能礼待。即便单论实力,青峰居士刘可定更是十大宗师的第四位,其他三人也是最顶尖的大武宗,阳山盗除了姬放,史天龙和付青,其他人还真的是差了一些。
第三百四十二章劫后余生武元庆
四大书院一起来祭奠季伶,并且宣告下一任山长由田义和担任,在由其他四位文宗,李安,晋太炎,令狐德芬和李延寿四人上奏表,皇帝焚表奏天,向天下宣告田义和文宗之名。
叶秋红和李常即便在狠辣也不敢对眼前的四人动手,季无风见到四人击退了李常和叶秋娘季无风这才松了一口气。
“多谢四位院长出手相助,无风感激不尽”
“我们虽然不能插手季家之事,但是你且在这里放心修养,没有人敢来这里打扰你”林东儒说道。
“如此多谢了”季无风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现在除了书院,还真的没有其他合适的地方让他安心养伤“给书院添麻烦了,我的伤一好就会离开”
“这么说就见外了,季先生为书院奉献了一生,我们自当庇护他的后人,据说季兄您的一双子女从未入学,现在我与田院长商议后决定邀请二人令嫒季海棠,令子季恒入我书院就读”
季无风怎么不知道林东儒和田义和的意思,投桃报李,庇护季家的后人,季无风直起身来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多谢林先生和田先生的厚爱,海棠和恒儿是我季家之人,理应与我面对接下来的困境,在狂风骇浪中成长”季无风现在把希望已经放在了季恒身上。
“既然这样,那我们也不强求,昭文书院的大门随时向他们二人打开,直到他们想要离开,这是昭文书院对你季家的承诺”。
这算得上是一份大恩情,让季无风有一个退路,不至于断了季家的香火。
武道界形式莫测,围绕着季家的地位定然会有一番龙争虎斗,虽然季无风呆在昭文书院没有人能拿他怎么办,但是他躲不了一辈子,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月后神针山庄的会面。长安城内朝堂上也是风云变幻,大唐文武两道都是暗流涌动。
皇宫中,刘喜,内侍省内侍常,大太监之一,但是在皇宫开门时刻却被发现被人杀害,尸体就倒在城门口,一刀毙命。消息传到御书房时,李治勃然大怒。
“皇宫门口杀人抛尸,这是在向朕挑衅吗”李治怒道,他不在乎死一个太监,他愤怒的是凶手这嚣张的做法。
“死的是谁”皇帝问道。
“刘喜”
“刘喜”皇帝突然想起了刘喜前几日跟他通风报信说刘妃勾结应国公,因为李忠的到来和季伶的死他没有着急处理这件事,但李治感觉到刘喜的死与这件事必然有因。
“来人,传应国公和刘妃”
李治准备找武元庆算账,刘喜的死他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陛下,应国公到了”
“让他进来”
“臣武元庆见过陛下”武元庆也知道他这一次皇帝为什么召见他。
“武元庆,你可知罪”李治喝道
“微臣不知,还请陛下示下”武元庆恭恭敬敬的说道。
“私通后妃你还要狡辩不成”
“陛下冤枉啊”武元庆趴在地上大呼冤枉。
“那你解释一下你和刘妃是怎么回事,敢有一字欺骗,朕定杀不赦”李治喝道。
“陛下,刘妃有一弟弟名叫刘春,刘春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借着刘妃的名头为非作歹,前些日子恰巧长安府里司吏出了空缺,所以想要请臣疏通一下,将刘春安置。因为后宫嫔妃不得随意出宫,所以刘妃乔装改扮深夜偷出皇宫到我府上请我帮忙”
“那她为何一夜未归”
“陛下,刘妃娘娘在与我商议完之后就离开了,据说是有人挟持了刘妃,借以陷害臣,还请陛下明察,陛下如若不信,可请刘妃前来”武元庆说道。
一黄门跑到李治身前低声说了几句话,呈上了一封信,李治查看后突然一拍龙案。
“找刘妃对质前日刘妃被下放到感业寺出家,当晚便自尽,留下了一封认罪的书信承认与你私相授受,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武元庆脑袋嗡的一响,这些人还真是想要置他于死地,刘妃现在死无对证,还有书信。
“陛下,臣冤枉啊,这是有人陷害臣”武元庆倒头就拜。
“陷害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李治问道。
“陛下可以查查前日长安府司吏一职是否空缺,再查刘春是否确有其人即可验证微臣的话是否可信”武元庆的头抵在地上,冷寒岑岑,他想不到是谁在对付他,上官仪虽然和他不和也用不出这样杀人栽赃的毒计。
“陛下,刘喜一定知道一些内请,还请陛下详查”
“刘喜武元庆啊武元庆,你还真是会找人作证,刘喜今日被杀,尸体就扔在皇宫门口,你这是向朕示威吗”
“这是有人栽赃陷害,有人怕刘妃活着为臣坐证开脱,现在刘妃刘喜两人一死,死无对证,是非黑白一盆脏水臣就再也无法摆脱了,这是有人想致臣于死地啊。再者,臣这些年战战兢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绝对不敢做出抛尸皇宫门口这等大逆不道的事,还望陛下明察”
武元庆说的声声入情,李治也开始有了疑惑,这些年武元庆虽然做过不少出格的事,但是对自己毕恭毕敬,帮了自己瞒着群臣做了不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