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2 / 2)

周瑜闻言,登时便是面色一变,但随即却又是恢复正常,但这短暂变化,却是被刘封完全看在眼中,心中对自己之前判断,愈发证实了些。

“子威说笑了,如今江东边境之上亦是战乱纷争不断,更兼那黄祖残部时常在江东境内骚扰,孙将军不胜其烦,故大军全部被牵制,只余下这三万精锐,可抵抗曹操大军。子威如此说来,瑜亦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周瑜面上一片无奈之色,答道。

刘封听罢,心知周瑜乃是在强行找寻理由搪塞于他,但也不戳破,装作思虑良久,才长叹之声,缓缓言道:“既然如此,那亏得封之前便在曹操阵中埋下伏笔,但能否奏效,封却是不敢断言”

“哦子威原来早有准备,不知那伏笔却是何事”周瑜见刘封如此说,眼前登时便是一亮,心知刘封有法应知,连忙问道。

“公瑾切莫焦急,那曹操若要将北方军士训练得精通水战,少说也要半月有余,故此事急不得,公瑾只在营中等候消息即可,到时若是有消息,公瑾自然知晓,若是十日后曹操军中依然无任何消息传来,我等便要早做准备,与曹操数十万大军决一死战”

见刘封不说,周瑜亦是并无办法,当下便告辞离去,并遣了轻舟日日前去曹操扎营之处附近探听消息,一连几日,却只是传来曹操在岸边令军士演戏水上破敌之阵法,已然有了数日,周瑜见果真如刘封所言,曹操开始专心操练水军,心中便愈发焦急起来。

如此过了四日,曹操军中并无甚消息传来,刘备却是遣了人给刘封送信,刘封一看那信中内容,面上便是显出不喜之色。

此信件乃是刘备亲笔所写,刘备在那信中有言,因探得曹操日日在江边操练水军,周瑜营中却是毫无动静,诸葛亮心中恐此战有失,便意欲到周瑜营中一探究竟,故刘备便想以诸葛亮将刘封换回。

刘封心中明了,刘备此举定然是受了诸葛亮建议所致,刘备心中所想多半是将刘封换回,以防崭露头角后孙权方面意欲对刘封不利,毕竟刘备亲子尚且年幼,不知能否在这乱世之后成长起来,刘封此时乃是其唯一可堪大用之子,故刘备十分看重刘封,惟恐其在江东水军营寨有有失。

但此时若是将诸葛亮换来,那刘封之前煞费苦心所布之局,便多半可能被诸葛亮捷足先登,将那功劳都抢了去。到了那时,刘封可算得上是悔之晚矣。

正文第72章暂且离去

刘封深知,此时万万不能违背刘备之命,诸葛亮此行前来江东营寨,已是势在必行。但仔细思考一阵,刘封便是眼前一亮,有了应对之策。

据那书信之中所言,诸葛亮今日傍晚便会赶到,刘封未及细想,便手持书信前去拜会周瑜,见了周瑜,刘封并不多言,只是将书信呈与周瑜,周瑜一看心中内容,面色便是有些古怪起来。

若是刘封尚未到江东营寨之中时,刘备便遣了诸葛亮前来,周瑜自然是欢迎至极,概因世间皆传诸葛亮乃是不世之才,有卧龙之称,有他出谋划策,定然是如虎添翼之势。

但刘封这一战之后,已然是在江东水军之中名声大噪,众人皆是期盼其下次开战能取得何种战果,而诸葛亮乃是谋士,并非能够上战场指挥杀敌之人,最让周瑜心中无奈之事,便是刘封已然定下计策,此时却并未告知周瑜详情,周瑜亦不知刘封之前埋下何种伏笔,虽是凭借其过人才智亦是能够猜得一二,但刘封一走,他心中便觉不甚安稳。

“依子威之见,刘豫州此举却是何意,我与子威这些时日筹谋计策,共退强敌,配合十分无间,此时若是换了诸葛孔明前来,吾恐江东众将并不能立即便对其信服,况且那诸葛亮并非能征善战之将,若只是在这寨中运筹帷幄,怕是无甚作用”

周瑜见刘封并不表态,便是试探问道,周瑜心中亦是明了,刘封之于刘备,乃是万分重要,刘备若是恐江东之人妒忌刘封之才,对其有所不利,江东亦不能强留。

但刘封听罢周瑜之言,却并未说出周瑜心中所想之答案,刘封淡然一笑,道:“诸葛亮与封,皆是父亲麾下之臣,不论何人,都可代表父亲心意,且诸葛亮乃是大才,若是他来,公瑾便依照诸葛亮之意行事即可。”

如今曹操操练水军已然数日,再过数日定将大举挥军南下,故刘封如此一说,周瑜怎能同意,慌忙问道:“那子威之前所言之计策,到底却是何意,能否在离去前告知我等,不然纵使诸葛亮再有神通,恐怕亦是无法在这短短数日便谋划出破敌之计”

“我若是留下计策,岂非是小看了诸葛先生之才在其位,谋其事,公瑾还是待诸葛先生到了,再与他商议计策也罢,父亲催促甚急,待吾回去整理行装后,再来与公瑾与诸位将军辞行”

留下此言,刘封便告辞离去,只留下周瑜面带无奈之色,在屋内不停踱步。但过了片刻,周瑜便停下脚步,面上亦是露出一副若有所思之相,口中喃喃道:“莫非这子威将军与那诸葛孔明之间此次听子威将军之言,竟对诸葛亮有些不耐之色。”

刘封别了周瑜,便回到自己房中,却并未急切离开,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只见甘宁急切便到了刘封屋内,问道:“子威将军竟要回樊口驻守此番战败曹操,正是将军之功绩,若是此时离去,我军岂不要重新谋划,乱了阵脚”

刘封见甘宁此来,眼前便是一亮,待甘宁言毕,笑道:“兴霸怎知吾便不能再与汝等并肩破曹”

甘宁闻言,面上尽是惊疑之色,刘封向其略一招手,甘宁便会意,到了刘封近前,刘封俯身在甘宁耳旁一阵低语,而后,甘宁面上惊疑之色更甚,显是正在犹疑之中。

刘封仿佛早已知晓甘宁心中所想,并不急切,却只是默默等待甘宁回应。

良久,甘宁面上终于换上一副坚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