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瑶一听,明眸中碧波流转,只思虑了片刻,便开口说道:“欲要取之,必先与之,将军只让那徐庶得知将军真心便好,其余之事,便不在将军掌控之中。”
刘封听了孟瑶之言,略一思索,便懂了其中意味,他并未想到,孟瑶小小年纪又是女儿之身,竟如此懂得取舍。当下便放松了神色,起身拜谢孟瑶,此举却又让孟瑶涨红了俏脸,当下便匆匆告辞,回了客房。
翌日,刘备清晨便设宴相送,徐庶虽身处席中,却是茶饭不思,刘备见此情形,也并未强加劝慰,便匆匆了结了这宴席。
席毕,徐庶别了众人,上马准备离去,刘备见状,颇为不忍,便也翻身上马,并屏退左右,约定独自相送徐庶至十里亭,众人不敢反驳,徐庶亦无法推辞,只得随他去了。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十里亭存在的意义便在于此,故刘备提出相送至此,徐庶便无法回绝,二人策马到了十里亭,又言语多时,这才各自挥手道别。
且说徐庶别了刘备,却是想起一事,并未立即奔许昌而去,但行了数里,到了一分叉路口,却见一人一骑正立于那分叉之处,走近细看,可不正是刘封。
“子威怎知吾改道至此,莫非闻听了吾与使君之言”徐庶此时临时起意,并未去往许昌,刘封却在此等候,让其大感震惊。
“封并未闻听元直之言,只因不熟道路,才误至此处,却无心插柳,可见你我缘分”
刘封此言真假参半,徐庶听罢也是将信将疑,只得又出言问道:“子威此来,只为相送”
“非也,吾有一言,昨夜思虑良久,方才决定告知元直,元直信与不信,权作提醒之用。”
“子威何必如此,你我之间,只管说来。”刘封忽出此言,徐庶自然不知底细,面色十分诧异。
“数日前偶然得见水镜先生,听闻颍川徐元直,其母高义非常,昨日见其书信,内中言辞与水镜先生之言不甚相合,故封大胆猜想,此信或有作伪之嫌。”
“吾母笔迹无误,纵有作伪之嫌,老母却定然落入曹操之手,今已不得不去,得见老母之日,方解心中之惑。”徐庶闻言长叹一声,他已料定了母亲落入曹操之手,故此书信真假,他反倒不甚在意。
“然元直可曾设想,倘若到了许昌,令母知其笔迹引你前去,以其高义,定不愿背负不义之名苟活于世,若其因此损了性命,元直将如何自处”
徐庶听完此言,面色顿时诧异非常,显是没能想到这层,忙抱拳对刘封拜谢道:“若非子威之言,几欲酿成大祸”
刘封见状忙将其搀扶起来,双目与徐庶对视,郑重言道:“封望元直携母前来,到时封必躬身相迎,与元直兄弟相称今日言尽于此,你我就此别过”
说罢,刘封便欲翻身上马离去。
正文第10章终有一别
但正当刘封刚欲转身之时,徐庶却忽地出言道:“子威且慢,吾尚有一言相告”
“元直何事但说无妨。”
刘封双眼一亮,连忙转过身来,静候徐庶之言,他知道,这些话,对于近期在新野陷入孤立无援境地的他,无异于雪中送碳。
“适才使君送别之际,吾心中甚感其恩德,故将吾密友,现于南阳暂居之诸葛亮举荐与使君,那诸葛亮人称卧龙,乃不世之材,使君若可得之,足以与曹操共争天下,吾不及其才。”
刘封至此忙向徐庶深鞠一躬,谢道:“吾早闻听诸葛孔明有通天彻地之才,不想却在此处,元直将此等大才荐与父亲,乃是新野之福,封代父亲再次谢过元直。”
但徐庶却连连摇头,一脸无奈,道:“孔明却是有通天之才,于使君,乃如虎添翼,然其于子威,却非良师益友。”
刘封心中一沉,便知诸葛亮果然如书中所载,多半并不能容下自己这样的义子继承刘备基业,但此时却未表露,忙追问徐庶何处此言。
“孔明其人,事事谨尊礼法,诸事分明,使君既有小公子,孔明定事事以小公子为尊,子威若对使君身后之事有所希冀,孔明恐不能为子威所用。”
徐庶此言说的极其直白,几乎讲明诸葛亮此人既然有刘备的亲子在世,便断无支持刘封的可能,刘封知道,徐庶与诸葛亮乃是密友,他既如此提点,刘封之前心中仅存的一丝幻想登时便破灭了。
诸葛亮几乎不会为其所用,若非不显山露水,偏安一隅,几乎十数年后诸葛亮便会与其站在对立面上,这让刘封心情极其低沉。
“元直对此有何良策”刘封有此一问,徐庶也是心头微微一震,便知刘封并非只愿偏安一隅之人。
“子威,汝既年方十八,来日方长,万事皆可徐徐图之,必不可操之过急。”徐庶并未再提孔明,但其话中意味,已是不言自明。
刘封郑重点头,以示其心中对徐庶之言极为认同,而后便拱手道:“元直既有此言,封静待元直携母归来之日你我共闯虎穴,逐鹿中原”
刘封这番话说得也是掷地有声,徐庶本只是打算对刘封提醒其母之事投桃报李,却透过这姗姗数语便看出刘封之志并不在这区区新野,心中也甚为钦佩。
“子威只需谨记,万事藏于心,来日便可期”说罢,徐庶便翻身上马,向刘封深施一礼,却并未继续前往南阳方向,只是调转马头,奔许昌而去。
那句来日可期,刘封深深记在了心头,适才他已暗暗对徐庶表露自己有逐鹿天下之心,爱才之意,他深知,徐庶也已领悟透彻。
刘封归了新野,便见黎闯正引领麾下四百军士苦练负重奔跑,众人虽叫苦不迭,却不敢对黎闯忤逆半分,刘封看在眼中,对那黎闯统兵之能暗暗记于心中。
却说刘备自失了徐庶,连日饮酒,闷闷不乐,转眼便过了三日,直到这一日,司马徽因徐庶而来,不见徐庶,便于刘备相谈半日,待司马徽走了,刘备这才召集众人议事。
果然,除了一些新野军政杂事,刘备便提及了徐庶举荐的诸葛亮,并令关张二人好生准备,次日便要亲自前去南阳请诸葛亮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