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4(2 / 2)

王主管虽然不愿意干,但是,他也明白,如果拒绝,他的下场就将和里尼一样,当着众人的面,被杀死。

里尼是鹰国人,原来是加气站的主管。因为拒绝和你佐夫合作,一个月之前被杀了。

王主管为人本就宽厚,见凡奇、杨木林干活实在,也不惹什么事儿,同为天涯沦落人,也从不为难2人。

在工作、生活上也常常给他们以指点,虽然对他两人旅游被抢的说法有所怀疑,也不去细究。

他对两人在此时来应聘,本就感到有些奇怪。跟两人打交道,又隐隐感觉到,两人似乎在什么地方跟别人有些不同。

至于到底哪里不同,他也说不清,反正就是一种感觉。

杨木林在阿菲里加的油田当过保安,经常在油田巡逻。那个油田,也是处于战乱之中,与麦拉油田今天的情形,倒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虽然一个在阿西亚洲,一个在阿非里加洲,但油田的布局和功能划分,基本上也是相似的。况且,此前,他们从塔玛拉的情报中,已经对油田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所以,尽管他们来这里之后,还没有亲自侦察各处,但对油田的大致形势,已经心中有数了。

现在,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弄清楚尼左夫的兵力规模,兵力部署,武器配置和防御计划了。

兵力规模的侦察,相对简单。

凡奇他们的宿舍楼比较高,站在宿舍里,从窗户望去,就是占领军的食堂。

连续三天,凡奇在吃饭后,就在窗前数人,杨木林也在干着同样的活儿。最后,两人一碰头,得出的人数是27人2之间。

虽然二百七八十人看起来似乎不少,但是,要防守大约6平方公里的地盘儿,实在是太少了点儿。

平均2平方公里多才一个人,这个密度,不用有什么军事经验,就算是一个平民,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出是什么样子。

当然,密度是一回事,军事部署又是一回事。即使是一个稍有军事常识的人,也不会真的傻到象下棋一样,每2平方公里就放上一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官的选择其实很有限。唯一的防守策略,就是优先保证核心区的防守,同时兼顾关键部位的防御。

这样,兵力的收缩,就难免了。

预警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油田原有的监控系统,尼左夫肯定是要利用上的。这点,凡奇从王主管那里也得到了证实。

预警的另一种手段,就是巡逻了。

脱硫站每天都会有巡逻队经过,基本上是每隔2小时巡逻一次。每次3台皮卡车,每车驾驶室内5人,车斗上5人。一个巡逻队,就是3人。

这3人,即是警戒力量,也是机动兵力。

据王主管透露,这样的巡逻队,油田一共有两支。

据观察,另一支巡逻队也是3台车,按照一般的兵力配置原则,也应该是3人。这样,巡逻的力量或者说机动兵力,就占去了总兵力2多。

为了监视各个作业点的工人,脱硫站、脱水站、脱气站、加压站、注水站、电厂、变电所、贮存场、油料库、宿舍、食堂、停车场等多个重要部位,都有大兵们驻守,负责清点人数、搜身、警戒等任务。

凡奇统计了一下,仅仅是这些固定哨位,就至少需要5人左右。

凡奇从自己的视角出,对麦拉油田的防御方案做了一个规划。

第一道防线,是正门和四角,一共5个据点。每个据点一个高架塔,配置挺班用机枪,自动武器和枪榴弹等轻武器。

战斗任务主要是瞭望警戒和阻击。

一个高架塔上配备4人,5个据点,就是2人。

高架塔的优点是:视野宽阔,居高临下。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隐蔽性太差,很容易受到攻击。

一颗火箭弹。甚至一枪榴弹,就可以把它报销了。

这些据点的兵力和火力配置,一般都很直观。基本上,明面上有多少,就是多少。不会有多少隐藏力量。

象狙击手这样的高价值武力,一般是不会在这样的地方部署的。

狙击手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隐蔽性。即使在雇佣军里,狙击手的薪水也是很高的,即便是尤素夫财大气粗,也不是想请就能请得到的。

主要原因,不在于价钱,而是狙击手实在是太少了。

第二道防线,就是通往油田核心区的交通要道上了。

油田的核心区,自然就是办公大楼了。

通往大楼,一共有五条道路,把5个采油区和大楼连接起来,并彼此贯通。其支线则通往诸如注水站等各个功能作业区。

凡奇和杨木林每天上班时,都要在第二道防线上一个据点的3米外经过。

那个据点,有水泥掩体,旁边还有一些沙包和巨大的轮胎。一条战壕从据点延伸出去,两边各延长约3米。

他们第一天出工时,还有2台钩机在挖战壕,可是,第三天就停止了,以后一直也没有恢复作业。据一个鹰国技师介绍,是因为没有燃油了。

一个油田的工程车辆,竟然会没有燃油

第一百四十九章麦拉油田三

一个日产几十万桶的油田,它的工程车辆竟然会因为没有燃油而停止作业,怎么听起来,都有些匪夷所思。

还是王主管解答了凡奇的疑问。

原来,伊沙克虽然盛产石油,但这只限于原油。汽油也好。柴油也好,都是原油经过提炼后的产品。

伊沙克虽然石油资源丰富,但是,几乎就没有什么炼油能力,它的燃油竟然绝大部分需要进口。

在许多时候,市场燃油都短缺的情况下,处于敌对状态的麦拉油田得不到及时的燃油补给,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联军和政府军,虽然没有攻打麦拉油田。但是,要想对这座孤岛式的麦拉油田进行封锁,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即使不进行全面封锁,对于燃油这种战略物资进行禁运,也是很容易的。

只是还有一个疑问,麦拉油田的原油,尽管现在产量达不到满负荷,但是,每天的产量,仍然不是个小数。他们究竟是怎么运出去的呢

运送原油,对于麦拉油田来说,无非就是2种方式,一是管道运输,二是6路运输。

无论哪种方式,联军和政府军,都有能力切断。可是,偏偏原油就能运出去。

就像有能力收复麦拉油田却不收复一样,有能力封锁却不封锁,一样透着诡异。

不过,凡奇并没有过多关注燃油短缺的问题,确切地说,他并没有把这个因素列为尼左夫的短板。

他相信,尼左夫一定会有眼光看到自己这个缺陷,并有应对预案。

一个原因是:他可以储备一些油料。另一个原因则是:一旦战斗打响,尼左夫并不需要大量的油料。

皮卡车消耗不了多少燃料,他没有装甲突击车、坦克、飞机这些耗油大户,也不需要太多的燃料。

所以,油料短缺,并不是尼左夫的致命缺陷。

凡奇看到的据点,兵力大约为2人左右,配备有轻重机枪各2台,迫击炮两坐,其他的,就是一些轻武器了。

在凡奇看来,兵员的军事素养、战斗意识、战斗意志、战术水平和指挥水平固然重要,但在双方这些因素都相似的情况下,武器就起决定性作用了。

以5个据点计算,在第二道防线上,大概又用去了人左右。

巡逻6人,固定哨位5人,第一道防线2人,第二道防线人,加一起是23人。

在第一道防线外,可能前突设置几个暗哨,再加上几个狙击手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