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们听得心里生气,眼里冒火。恨不能把五兄弟撕成碎片。
黄氏五兄弟被罚跪在前台,面向观众。他们都把头压得最低,生怕被观众看到他们的真实面孔。这是真正的“抬不起头”。
“有一次,雷氏生病了,咳嗽,躺在冰冷的土地庙里几天几夜,没有一个儿子过去看上她一眼,也没有一个儿子去给她喂一口水。老天有眼,后来天气放晴了,天气暖和了,老人的病自己好啦。这样的儿子,猪狗不如呀。”
台下有人呼喊道:
“打倒黄氏五兄弟”
“反对不尽孝道”
标语口号以及呼喊的人群,都是尹力事先安排好的。先有几个人带头,然后全场呼应,一时间,声音如排山倒海一般压在黄氏五兄弟心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可以肯定,要是地上有一条缝,他们全都钻进地缝了。
批斗了黄氏五兄弟以后,又安排了三个敬孝道方面做得好的人上台发言,谈感受,谈体会。一时间,仿佛整个信州府的空气都充满了正能量。
文奎考虑到雷氏年岁已高,怕她的心脏受不了,没有让她到批斗大会现场。而反对歪风邪气、弘扬正能量的气氛,就像一股春风一样,一夜之间吹遍信州大地。
文奎对批斗大会非常满意。最后他作了总结发言。
“以后,但凡有不忠不孝者,民众可以到官府控告。官府不可以不查。有不忠不孝行为者,并非民不告官不究也。民不告,民之错,官不究,官失职。失职者,将处以重罚”
一场批斗大会,对信州府的社会风气起到良好作用。
尹力根据文奎的“发明创造”,创造性地把盗窃犯、抢劫犯、强奸犯等,都以批斗大会的形式,高举批判的武器,把代表邪恶的势力打压下去。
老官僚王道生不得不佩服文奎,这个年轻人实在太厉害了。他总是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普通人看似很平常的虐母案,被他推动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批斗会开完,王道生意犹未尽。他专程来到文奎府上,要和他交流“心得体会”。
“文兄,你是怎么想用这样的招术去制服恶人的”
文奎笑而答之:“恶人需要恶治。此所谓沉诃猛药也。对于这些顽固不化的社会毒瘤,不下狠手,怎么能割除干净黄氏五兄弟的案子,对于全体民众都是一次警醒。”
王道生继而问道:“文兄,你对于尹力这个人怎么看”
“孺子可教也。”文奎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曾经动了好几次念头,想除掉他,终究下不了手。”
“为何”
“我感觉他是一个能及时纠正自己缺点的人,也是一个能审时度势的人。每走一步,他总是能小心翼翼地完成我交给的任务。这样的人如果用不好,那就是我的失职。”
王道生记得很清楚,想当初,文奎是差点被尹力整死的人。对于这样一个仇人,他居然也能知能善用。真乃明君也。
“文兄,并非我有过誉之词。普天之下,像您这么宽厚仁慈体察民情的人不多也。跟着您这样的明君干事业,我心里舒坦。”
文奎想起一句话:民意是可以引导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恶人,也没有纯粹的好人。绝大多数人都是需要教育和引导,处于善与恶之间的“中间人”。
每人个的心中,总是住着一个充满善意的天使,也住着一个嗜血的魔鬼。这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文奎来到这个世界,总是能把人性善的一面发挥到极致,甚至能把魔鬼转化的天使。
血鹰、李敢、王道生、尹力一个个人物在文奎的脑子里像放电影一般掠过。他们都是从能力超群的魔鬼,慢慢转化为普渡众生的天使。
文奎听到王道生的表扬,抱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淡然一笑,便置之度外。
连真正具有大智慧的慧缘都佩服文奎,何况这些官僚和土匪
接下来,文奎自己把来到这个世界的工作方法,认真总结一番,写成了一系列可以推广运用的工作经验,然后要求各县学习贯彻,使之成为信州府较为成熟的理政规范。
一时间,信州府的民风渐渐变得更加纯朴,真正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信州府的成功经验,口口相传,渐渐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听罢,感觉大吃一惊。这位聪明绝顶的农民起义领袖突然灵光一闪,竟然从好事里闻到了一股危险的气息。
第三0七章朱升再访
应天府。
一个滴水成冰的日子。外面雪花飘飘,屋内热气腾腾。
朱元璋召集众将士商议国家大事。此时的朱元璋还没有做大,面临着张士诚和陈友谅的两面夹击。
这个时候,朱升把文奎提了出来:“信州府的文奎,不争霸,不称王。连续两次打退朝廷围剿,手握三十万重兵,却一直保持着低调。更为重要的是,此人十分关心民间疾苦,积极创办医院、学校、福利院,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投奔和响应者甚众。我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
朱元璋平时也多次耳闻文奎的善举,朱升上次投递书信,回来后对文奎赞不绝口。这次又提起他。不过,朱元璋的心态已变。他不再觉得文奎是一个人才,而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朱升,像文奎这样的人才,如若不为我所用,不如除之而后快此人一旦做大,毕然会成一个无比辣手的对手。张士诚器量太小,终将难成大器。陈友谅混世枭雄,心里阴暗,不得人心。而文奎开明贤圣,广获民众拥戴,必然会成为和我等争霸天下的强劲对手。”
“主公,我认为眼下正是用人之际,我们的策略,应该是广揽天下英才,成就一番伟业。要除,也应该是先除张士诚、陈友谅,剪除异己,壮大实力。等到做大做强,文奎也就不足为虑。如果我们倾尽全力,可以灭掉文奎,但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杀人一千,自损八百。要想笑到最后,必须是每一次扩张,都要有领土和人口上的红利。若不如此,只会越战越弱,最后自取灭亡。朱元璋把朱升的话听进去了,亲自修书一封,邀请文奎赴应天府共谋大业。
朱升带着朱元璋的书信,再次拜该文奎。文奎打开书信一看,顿时头皮发麻。老朱这个人,夺取天下之后,为了巩因朱家王朝的地位,把功臣杀尽。如果自己去投奔他,等于自投罗网。
朱升看见文奎眉头紧锁,不由露出一丝不安。对于文奎的圣贤,民间传得很厉害,但实际上他的秉性究竟如何,自己并没有底数。
而且彼此以前并无感情基础,万一文奎翻脸,自己就会人头落地。
“朱先生,感谢你和你家主公盛情邀请。此事实在太大,我一个人作不了主。必须召集众将商议,三思而后行。还请你回去告诉你家主公,此事急不得。”
“文先生,我家主公实乃爱慕您的雄才伟略。再说,我们都是红巾军,出发点为了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咱们汉人的政权。我家主公没有恶意。”
“这是当然。天下红巾军,都是一家人嘛。只是此事关系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