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最秦 > 分节阅读 154

分节阅读 154(2 / 2)

北路军事,就交给了蒙恬。南路胡亥会另作安排。

说过了军事,蒙毅就一拱手,在桌上摊开了手中用一叠纸张装订成的本子,说道:“陛下,如今春耕将近。经过战乱之后,除了我大秦腹地,其他地区都是人口锐减。原来的开拓荒地计划暂时搁置了起来。如今大秦闲置的耕地经过各地县尉的仔细分配,已经确保了每个人头都有土地。只是现在有两大难题。一是多数农人耕种方法不当,使得大多数的土地不能达到完全的产出。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种子。大秦腹地官仓之中有大量余粮可做种子,只是想要快速运到全国各地,需要动用驰道。那是老皇帝专用的驰道,不知道”

“用,万事民为先。”胡亥一摆手,果断的说道。驰道这东西,他在去往武关的路上体验过。那是木质的轨道,如同后世的铁路一般,只不过上面跑的是马车。木质的车轮挂上了轨道,摩擦力减小,车速自然提升。这种驰道上奔跑的马车可要超过正常陆地上马车十几倍的速度。

“陛下这万事民为先当可载入史册。”优旃笑着说道。

胡亥笑了笑,继续说道:“至于农人耕作不规范。我大秦不是早就有人整理出了关于耕种的书籍。朕前些日子回来也找太学馆的人要了几本。其中任地、辨土、审时等编,是记载农业耕作技术的专著,记载了改良土壤、适时种植、间苗保墒、除草治虫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可以找其中明了的印制成册,分发给各地县府,使得每县每乡都有专人指导种田。这样如何”

蒙毅眼睛一亮,笑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他笑了两声突然止住,继续说道:“可不是所有农人都识字,这些册子再多,有什么用呢”

胡亥愣了一下,忘记了这个是大秦,不是后世几乎人人都识字的年代。

第321章伏完的心思

“这是个问题”胡亥沉吟了一下。

一边的优旃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只是他的个子小,此时虽然站起来也不比蒙恬这样高壮的武将。优旃最大的是他的嗓门儿,只听他说道:“识字这是个问题,但是也好办。太学馆的博士们都识字,臣以为可以请那些太学馆的博士到各个地方上去按照书上所说的,讲解一番。再和农民们的时机操作结合一下,问题不大。”

“优旃这个主意好,只是想让太学馆的博士去指导农桑,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毕竟这些人以儒生为多,有时候为了所谓的傲骨,颇为难管。”蒙毅说了一句。

“这个没事儿,朕召见叔孙通和伏完。他们现在在太学馆说一不二。只要这两个人答应了,别人没什么说的,只能跟随。”胡亥说道。

见皇帝都如此说,几个人都觉得这事儿解决了一半儿。

胡亥沉思了一下说道:“太学馆的博士就那么多。有一部分人要负责和廷尉修著大秦新的法典。抽出去的人手估计也没有那么多。朕看先挑出三十六个博士,分发到三十六郡之中,主要负责这三本书的知识普及和讲解。至于各个郡之中,不是有许多会写咒语画符的方士老道么责令诸郡郡守,征集当地识字的人士务必人手一套这种书。如果实在识字的人太少,那就把这群方士道士拉过来,先充当一下农桑指导的人。若有不服从的,按照大秦最严格的律法处置。”

如今大秦算是安定下来,一切的东西都要为即将到来的春耕让路。如果这些方士道士不识好歹,恐怕他胡亥就再为恶一次。

听秦二世说的毫不容情,几个在座的大臣纷纷露出微笑,只要皇帝重视,下面的办事之人就不敢马虎。

“这事儿是臣负责的,伏完和叔孙通那边,还是臣去谈吧。”蒙毅起身施礼。皇帝对他们兄弟可谓全力支持,蒙家的崛起就是眼前的事儿。如果这点儿小事儿自己都要皇帝出面,也就不配再继续做这个工作了。

“还有,陛下带回来的那个萧何的确是个有大才能的人物。和臣一起打理国库钱粮,所记下的详细比臣还要准确。臣想请求陛下,把萧何就留在臣这边,这一年过去之后,此人当可大用。”蒙毅借着说道。

胡亥点头同意,当初萧何就是他送到蒙毅那边的。两个人都是强人,如今强强联合,果然是惺惺相惜。蒙毅竟然为萧何来皇帝跟前撞木钟。这是好事儿,不能不答应。

一切都就绪。

三日之后,蒙恬就带着护卫人员离开了咸阳,直接北上到了云中郡的九原城。

王离本就是蒙恬麾下将官,如今老帅归来,他自然没有异议,早早的就跑到了九原城拜见蒙恬。蒙恬自然是和王离等一干边关守将研究了一番匈奴现在的情况。虽然众人都一致的认为现在是进攻匈奴最好的时机,可大秦的确支持不起更大的战争消耗。稳稳的守住北方边关才是要紧之事。

匈奴的一些不部族本来有心南进,一方面躲避凶狠强大的冒顿,一方面可以到中原大秦捞些好处。可听说蒙恬再次回到大秦边关之后,那些曾经被蒙恬打的屁滚尿流的家伙放弃了南进的想法。乖乖的留在了北方大草原。

那些受到蒙恬震慑却又被冒顿逼迫的小部落,无处可逃,最终选择臣服冒顿。谁也没想到,蒙恬的到来竟然使得匈奴的各个部落提前结束了战乱,统一起来。

蒙毅先去找叔孙通商量借调太学馆博士的事儿。叔孙通是个明白人,如今皇帝很看重他,让他休整天下礼法,他可没有冲昏头脑。蒙毅的面子不能不给,主要是老伏完。这个老头儿如今已经有七十多,在大秦绝对算得上是高寿之人,更是执拗之人,一旦他不同意,恐怕这事儿还得皇帝出面。

两个人结伴来到太学馆的时候,正是天将傍晚。蒙毅特意备了一些酒水,为的就是和伏完套套近乎,所谓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恐怕就是描写蒙毅现在的心态。

叔孙通算是半个身子在太学馆,半个个身子在朝堂,自然要和蒙毅站在一边。

此时的太学馆之中,一般的博士都已经离开。回家的回家,吃饭的吃饭。老伏完的屋中有几个三十岁左右的博士,正襟危坐,听伏完讲古书。

见蒙毅和叔孙通来到,再看看蒙毅手里提着的食盒,都纷纷起身告辞。

别的地方都换上了桌子椅子,只有伏完这里还是蒲团矮桌。曾经也有人劝伏完给太学馆换上桌椅。可老头儿说了,做学问,身段儿就得放低点儿。坐那么高,那是大老爷升堂断案的态势,太学馆不干。

所以,在伏完这里吃饭,需要跪坐。

蒙毅和叔孙通跪坐在伏完的桌案边上,把自己带来的酒菜一碟一碟的拿上来。

老伏完也不等蒙毅说话,更是没有理会叔孙通。直接拿起了竹筷,在看着顺眼的菜式上纷纷品尝一口,这才感叹道:“蒙毅不但国库管理的好,这厨艺也是了得呢。”

蒙毅抱了抱拳,笑道:“伏先生见笑了,这是府中厨子的手艺。”

老伏完点了点头,笑呵呵的说道:“